撬动小山村500万元产值

木甑子也有“蒸功夫”

2020年10月19日08:34  来源:贵州日报
 

10月13日,记者走进毕节市金海湖新区粮丰村,杉木香味道迎面飘来。下料、锯边、劈板、钻眼、割边、圆底,在毕节金海湖新区粮丰木甑子加工厂,10来个工人各自忙着自己手上的工序。

坚守传统工艺,坚持手工制作,如今,粮丰村的木甑子订单供不应求。小小木甑子,每年撬动粮丰村近500万元产值。

“木甑子蒸饭不仅味道香、口感好,具有原木醇的清香,还绿色健康,甑子饭的清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有家乡味道。”粮丰村木甑子加工厂工人龙师傅一边手活不停,一边说道。

木甑子来源于我国古代蒸食陶炊器——陶甑,随着时代的演变,陶制甑子逐渐演变为外表“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木质甑子。

据了解,粮丰村的木甑子主要原材料采用最为上等的杉木材。

龙师傅介绍,他们制作木甑子,大约要经过选材、下料、锯边、劈板、清板、划墨、钻眼、割边、圆底、掩盖等20多道工序。

首先把杉木加工成木块,木块加工成木片,拼成下小上大梯形圆桶,然后木块间钻小孔,孔间穿竹钉互连后,用竹条固定成木甑子雏形。随后,刨工刨甑子的内外两面,让其光滑,甑子外用竹条编箍加固,在底部三分之一高处加个用竹条编箍的蒸隔,再配上木盖即成甑子,一个木甑子制作才算完成。

“我们的订单供不应求,我家办的两个厂堆放的成品、半成品加起来将近3000来个,批发价每个40元,这一批货要值10多万元。”粮丰木甑子加工厂负责人龙琨介绍,厂里现在有15个工人上班,其中9个曾经是贫困户,都脱贫了。

如今,随着压力锅、电饭煲的普及,曾经在许多家庭都能看到的寻常木甑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很多家庭及一些特色餐馆蒸饭,依然首选木甑子。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粮丰村木甑子越来越“俏市”,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行业老手艺赢来了新机遇。

“我家每年大概可以加工出5万个木甑子,除去成本材料和工人工资,有近50万元的利润。”龙琨说。

“粮丰村的木甑子不仅传承了传统,还形成了小小产业,每年产的木甑子产品销往云南、广西、广州、六盘水等地,带动粮丰一批群众增收致富。”粮丰村主任龙胜国说。

这样的带动已在龙琨厂里9位已经脱贫的工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今年是村民杨燕在厂里上班的第6个年头。她说,“厂里离家近,工作稳定,收入也稳定,一年下来,能给家里增加几万元收入。”

“我做的多数是砂搓、点胶环节,算是技术活。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挣400多元,每月平均有6000元收入。”今年才30岁的刘文祥已经算是厂里的老技师了,他熟练地掌握了做木甑子的每个环节。

“每天可以做十来个甑底,厂里按照每个5元收购,供不上需求。”今年70岁的夏启坤老人,从小就会编竹甑底了,自从村里的加工厂建起来以后,住在加工厂对面的他每天可乐呵了,就在家门口坐着编竹甑底供应给粮丰木甑子加工厂,一个月有2000余元收入。

“目前村里有7家木甑子加工厂,村里最大的两家加工厂每年可销售100多万元的木甑子,全村的产值达500万元,带动了村里近40余人就业,其中有15人为贫困户。”粮丰村主任龙胜国说,这个小小木甑子每年撬动小村庄近500万元产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