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渔民老王,种起了红辣椒

2020年10月14日09:54  来源:贵州日报
 

“在打鱼的十年时间里,白天晚上都在船上,休息都不踏实。”43岁的乌江村村民王兴林,站在自家二楼的走廊上,望着千米之外的江界河库区。“现在在蔬菜基地务工,终于不用水里来浪里去的了。”

乌江流入瓮安县后,成为天文镇乌江村人世代倚靠的江界河。临河而居,靠水吃水,住在江界河边的王兴林自小看父亲捕鱼,成年后也成了一名持证渔民。

捕鱼是个力气活,十年的生活经历嵌进了王兴林的身体,精瘦黝黑的皮肤贴着筋骨,一用力就露出道道沟壑,仿佛在诉说渔夫和鱼的故事。

之前,每年除开3月至6月的禁渔期,王兴林长期都在船上飘着。带上米,带上渔具,上船就是好几天,有时候长达一个月,一边捕鱼,一边沿途做买卖。

“打鱼是凭运气,几个网撒下去,多的时候一天几百上千斤,少的时候也就几条小虾米,换点菜钱。”王兴林说,他曾捕到过一条58斤的大口鲶,按80元一公斤的售价卖出去,相当于卖了一头猪。

但走运是一时的,劳苦是积年累月的。在与自然相守相搏的日子里,王兴林不仅为生计忙,也为生存忧。“暴雨一来,谁能睡得安稳?”王兴林感慨地说。

今年7月,得知退捕政策,王兴林立马就表态同意。“政府想得长远,我们要跟着走。”他说,经过多年的过量捕抓,现在鱼的品种和数量都在减少,禁渔是有道理的。

退捕之后,渔船被拆解,王兴林拿到了近3万元的补助。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的组织下,他被安置到附近的手巾坝蔬菜基地,务工谋生。

最近正是辣椒丰收季,王兴林和妻子每天在基地里采摘红辣椒,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收入稳定了,觉也睡得安稳啦。”王兴林笑着说。

由于在基地学到了种植技术,王兴林有了新打算:盘活家里的30亩地,种植辣椒,这样预计每年能带来2万元以上的收入。此外,他还计划和一家大型农牧企业合作,建设养殖基地,代养生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苏颉)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