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3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邀请有关专家出谋划策,以科学解决黔灵山公园因猕猴过多产生的系列问题。
现状:猕猴增长迅速,人猴冲突增多
位于黔灵山公园弘福寺附近的上环山是猕猴们喜爱的聚集区之一。然而,和前几年郁郁葱葱的环境相比,记者当天来到此处看到,上环山树木稀疏。在三岭湾、麒麟洞、土地关等区域,由于猕猴经常性聚集玩耍,山体的土壤已经裸露出来。
据了解,去年,黔灵山公园管理处就组织专家对公园的猕猴种群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其数量已达1200余只,远超公园500只的承载能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猕猴数量的增多,猕猴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配偶等相互打斗,伤猴病猴随之增多。而且,猕猴近亲繁殖现象明显,白化个体已开始出现,个体间寄生虫、皮肤病传染明显,种群的质量也在明显下降。
此外,由于公园里的猕猴属于半野生猕猴,是少有的能与游客近距离接触的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警觉性降低,但是其野性尚在,加之游客不恰当的投食方式和行为,致使人猴之间冲突增多。据统计,近七年来,黔灵山公园每年猕猴伤人事件平均在上千次左右。
公园方:需科学管理猕猴
据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猕猴属于社群性野生动物,其生活环境容纳量主要依据生活环境中食物资源、空间资源等限制性因素来确定。但对于城市公园的半野生物种,行为习性已与纯野生种群有较大差异。换言之,黔灵山公园里的猕猴,由于没有天敌且食物源充足,目前已经难以有效制约其种群增长。
根据调查显示,2003年至今,黔灵山公园猕猴的年均增长率已升至11.5%,数量增长十分迅速。该负责人表示,庞大的猕猴种群导致公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园区景观设施受损严重、猕猴伤人事件频繁发生、动物疫源疫病风险较高、猕猴种群质量明显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希望通过科学管理,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专家建议:控制种群,科学分流
对此,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员冉景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公园管理猕猴应“控制种群,科学分流”。
冉景丞说,随着猕猴种群的壮大,公园这个空间已不能满足其活动需求,它们会从公园向城市其他区域“溢出”。而且,由于猴子属于灵长类动物,其所患的有些疾病和人类完全一样,比如肺结核、皮肤病等,人和猕猴之间可能存在人猴共患病的交叉感染风险。
冉景丞认为,城市主要是给人创造出的空间,人要亲近自然,也应该敬畏自然。不管是从人的安全角度还是从爱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冉景丞建议,黔灵山公园管理处可依据环境容纳量,保留一定量的猕猴种群,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流,减少种群数量,让市民既能看得见猕猴,又能减少猕猴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伤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