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真心问政村组干部,揣着爱心问需脱贫对象,捧着诚心问计村中‘三老’,携着虚心问策致富能人,拎着耐心问诊矛盾焦点。”这是出现在黄坤驻村日记本里次数最多的一段话,也是他驻村时光里的“真情印记”。
2017年4月13日,从六盘水市委组织部选派的驻村干部黄坤,带着组织发放的“驻村作战包”来到盘州市刘官街道高官村开始驻村帮扶工作。
一个红色的驻村干部民情日记本、一支黑色的碳素笔成了黄坤最亲密的“伙伴”。
“我要把问题记在本上,把群众放在心头,把幸福民生书写在广袤田野间。”黄坤说。
带着“既然来了,就要做出样子,干出变化”的初心,黄坤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帮扶路”,每去到哪,手里的日记本就记到哪。
会议纪要、走访纪实、群众诉求、项目规划……打开黄坤的日记本,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名字映入眼帘。从2017年开始的第一页翻到最近一天的日记,他已经记录了20余本日记。
一个又一个泛黄的日记本,一行又一行饱含深情的墨迹,记录着高官村每一天的新变化,讲述着黄坤与高官村民在田野间筑梦的点点滴滴。
然而,日记本里记载着的修路、找水、布局产业、旧房改造等一个个让全村人倍感温暖的项目背后,无不隐藏着黄坤在无数个日夜里为争取资金、协调资源的无声付出。
高官村的路,是最让黄坤辗转反侧的难题。长期以来,由于偏远落后,高官村没有一条“正式”的通村路,这里的祖祖辈辈过着相对隔绝的贫苦日子。
“要想富,先修路。”黄坤深知,只有路通了,高官通往幸福的大门才会真正打开。
来回跑单位,通过各种形式申请、协调、申报、解决村民矛盾纠纷……于是,为了村里的第一条通村路,黄坤忙活了整整8个月,近半年没有回家。
2018年初,一条长2.7公里、宽7米的水泥路唤醒了这座沉睡已久的村庄。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以来,黄坤为高官村协调争取27个项目,涉及资金1377万元,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河道修葺、村庄环境美化等,盘活了村里的1700余亩撂荒地,为高官村的经济发展贡献了温暖力量。
如今,高官村已变成了一个“村庄美、产业兴、群众富”的示范村,黄坤第一本日记本里“杂草丛生的小路、破旧开裂的土墙、昏暗斑驳的光线、衣衫褴褛的穿着、饱经风霜的面容”都已变成了昔日记忆。
“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这句留在黄坤每个日记本最后一页上的话,折射出了千千万万名下沉基层、扎根一线的扶贫干部最真切的心声,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回忆。(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