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下来吧。”2017年4月,同期的其他6名工作队员陆续申请回单位上班时,2016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阳江鸿怀着对基层工作的情怀和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毅然决然地留下来,在做好新队员传帮带工作的同时,继续完成脱贫攻坚使命。
2016年初,遵义医科大学决定选派阳江鸿同志担任2016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同时兼正安县新州镇顶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得到消息后的阳江鸿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知道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更知道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光荣使命的时刻。但是,此时他家中正有一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子女,还有两位八旬老人,一旦他奔赴扶贫一线,家中的重任就落到了妻子的肩上。回家后,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家人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全家人都鼓励他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你看我们身体好着呢,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别担心。”86岁高龄的老父亲不断嘱咐他,一定不要辜负组织的信任,让他打消所有顾虑。
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机关工作的干部,农村基层工作对阳江鸿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坚持学习,讨教于民,讨教于干,不断丰富自己,积极参加驻村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驻村之初,阳江鸿便实地走访新州镇9个行政村,第一时间掌握了全镇的支柱产业、人口结构情况、村情民意、贫困程度、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信息。作为第一书记,他积极与顶箐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老干部座谈沟通,了解村的基本情况,摸清村主要经济来源、组户人员结构等情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阳江鸿深入贫困户家中,通过与贫困户面对面接触,了解了他们的家庭人口及成员情况、住房情况、劳动力情况、产业情况、收入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意愿措施等信息。同时,通过发放联系卡、连心袋,组织院坝会、田坎会、群众会,全面掌握村情民意,实地调研各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了解乡村教育教学和医疗卫生建设运行情况。阳江鸿把上级制定的惠民政策“口袋书”提炼成要点写在笔记上,经常拿出来看。笔记不离身,笔不离手,走到哪里记到哪里,一年半时间里,他撰写学习笔记、工作日记、民情报告10万余字。
阳江鸿深知,脱贫攻坚没有新兴产业支撑、没有村级集体经济,还固守传统农业模式,农民增收只是一句空话。
村民郑继平夫妇因为生病,两人均无劳动力,靠着家里的一点玉米地艰难地供着两个孩子上学。
“你们家里没有可用的劳动力种地,有想过发展其他产业吗?”郑继平一家的特殊情况让阳江鸿很担心。
“不敢想啊,怕折腾不起。”郑继平有些无奈。
“可以尝试一下养蜂,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在阳江鸿的推荐下,郑继平参加了村里的蜂养殖培训班,先从4桶蜂开始养殖。
慢慢的,郑继平养殖的蜂从4桶增加到了15桶,年收入可达4万元。改变传统农业模式,郑继平一家增了收。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阳江鸿充分发挥派驻单位和挂帮村资源优势,帮助村“两委”理清产业发展思路,用规划引领,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在汉田坝建立起了顶箐村蔬菜基地,切实解决了顶箐村村级集体经济的空白问题。同时整合资源,在顶箐村培育起了灵芝、中药材(白花前胡、柴胡、党参、丹参、重楼)等产业;协助其他3个村加强经济建设,在龙岗村形成了林下家兔生态养殖基地、尖山子村反季节蔬菜种植等产业,真正做到了“一户一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阳江鸿积极协调学校食堂和动物实验中心,在新州镇建立遵义医科大学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实验用兔直供模式,采取合作社与遵义医科大学直供蔬菜供应模式,实现“农校对接”。在龙岗村建立了遵义医科大学实验用兔基地。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讲政策、理思路、争项目、谋发展,阳江鸿带着群众编织了一条条产业扶贫的纽带,搭建了一座座脱贫攻坚的坚实桥梁,把所驻村与派驻单位紧紧相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