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岩头河

——山窝窝青杠坡为何人才辈出

2020年09月15日09:02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郭进

八月的岩头河流淌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思南县青杠坡中学62人被省级一类重点高中思南中学录取,61人考入省级二类重点高中思南八中。

再创中考佳绩的青杠坡中学成为青杠坡镇最热门话题。居民安强说:“这些孩子将从此起步,跨过岩头河,走出山窝窝。”

青杠坡偏居思南最西一隅,幽深岩头河阻断通往县城的路,也挡住了青杠坡人的脚步与视野。

走出山窝窝,阻断代际贫困,当地人把希望寄托于孩子求学之路。镇上只有初中,要想考大学,必须要跨过岩头河,到县城或许家坝、塘头两镇读高中。

因此“跨过岩头河”成了当地老师、家长鼓励孩子的口号,成了青杠坡学子的阶段性目标。

青杠坡“秀才”辈出,1999年以来,只有2.8万余人的青杠坡镇,镇中学700余人先后考入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500余人考入重点大学,5人考入清华、北大。

连续20年,青杠坡中学中考成绩稳居思南县乡镇中学前列,创造农村初级中学教育奇迹。

品牌教育“拼”出来

“青杠坡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能长期处于思南县26所乡镇初中前列,除了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还靠全校师生的‘打拼’。”该校毕业学子冉有说,母校治学育人之路充满艰辛。

青杠坡距思南县城63公里,要到县城必须跨越岩头河天险,经过许家坝、大河坝两镇。以前,横渡岩头河,人可以坐小船,但车必须靠大船摆渡,费时又费力。

因为到县城的路途又远又险,青杠坡文化教育事业曾严重滞后。这在崇文重教、文韵悠长的思南,显得格格不入。

新中国成立后,青杠坡镇决心重振山区文化教育事业,于1970年创办青杠坡中学,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特别是国家恢复高考后,青杠坡学子更是把“跨过岩头河,考进好学校”作为改变人生命运的阶段目标。

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务工经商日渐流行,冲淡了重视读书的氛围。学校的中考成绩长期处在全县倒数,曾多年无一人考进思南中学。

1998年,为了校园安宁,为了让更多青杠坡人跨过岩头河,青杠坡中学正校风校纪,营造浓郁求学氛围。。

宁静的校园让孩子安心学习,为学必真、学而不厌;老师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校园大兴科学之风,明荣辱之义。

1999年,学生不负师恩,10余人考进思南中学。

从此,青杠坡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递增。20年来,该校中考成绩长期居于全县前列,其他乡镇学子还把其当作“重点”初中慕名入读。

助学新风拂山乡

月是故乡明,潮起岩头河。

8月22日,青杠坡镇60多名在外工作、经商的各界人士重返青杠坡中学,共赴一场爱心之约。

当天,青杠坡在外人士自发捐款10万元,奖励为山区教育呕心沥血的老师和自立自强的优秀学子。今年以613分考上思南中学的学生安满珍说:“我将不负前辈乡贤的拳拳爱心,进入高中后,一定更加好好学习考入大学,学好知识反哺社会,回报家乡。”

水流千里不舍源,树高百尺不离根。跨过岩头河的青杠坡人,虽身在异乡,却情牵家乡。

临高鸟瞰,青杠坡中学被群山环绕。往东看,天池山满目葱郁,往南眺,轿顶山苍翠欲滴,往北瞅,四野屯叶绿枝青。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怀下,在青杠坡各界人士支持下,青杠坡中学的软硬环境全面改善,2005年新建的教学楼,如今仍是当地标志性建筑。

2016年起,当地企业设立“睦邻助学金”,奖励相邻的思南县青杠坡镇、杨家坳乡以及凤冈县王寨镇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目前,“睦邻助学金”奖励的优秀学子超过200人。

山乡的助学新风激发学子勇争上游的决心和跨过岩头河的信心。5年来,青杠坡镇考入重点中学、考入大学的学子逐年猛增,成为思南县教育扶贫的标杆。

劲吹山乡的助学新风,似甘露、似阳光,沁润学子心灵,让一个个跨过岩头河的青杠坡学子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母校。

2017年,毕业于青杠坡中学的清华大学博士后杨令,促成30名清华博士后参与“拥抱大数据时代——2017全国百名博士贵州行”。

不久前,清华大学毕业生张玉飞、清华大学学生秦朗、浙江大学学生安曼玉等人纷纷返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举办励志讲座,分享学习方法,为山乡助学注入又一股新风。

“寒门”子弟真秀才

“谢谢老师们,是您们让我重树信心考上思南中学……”不久前,青杠坡中学副校长张雄都收到学生的短信。

发来短信的学生阿强(化名),今年以超过600分的成绩被思南中学录取。然而,一年前的他从外地转学就读青杠坡中学时,摸底测试只有400多分。

玉不琢不成器。对刚转学来的阿强,青杠坡中学没有放弃,而是因材施教,把他“打磨”进了思南中学。

求学路上一个不能少。去年,该校两名学生辍学赴广东打工。学校派出3名老师驱车千里,把他们带回教室。

为了让更多学子跨过岩头河,青杠坡中学老师因材施教、德育为先,不断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严于律己,做社会有用之人。

同样,青杠坡的很多家长背井离乡务工,干最累的活,只为孩子能安心苦读,有朝一日“跨过岩头河”。

袁家坝村的陈文夫妇在外打工20多年,把大女儿送进贵州大学、二女儿送进北京大学,今年老三也被贵州大学录取。

岩头河村的敖三杰夫妇在外打工多年,父辈修建的房屋又破又旧,但夫妇俩却用打工收入,将两个孩子分别送进中南大学及北京邮电大学。

家长苦供,孩子苦读。不论是清晨还是深夜,校园花坛边、路灯下,处处可见学生手不释卷的苦读场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南县委、县政府把最大的财力、最优质的资源投向教育。投资超亿元、占地120多亩的青杠坡中学新校区即将建成。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今年,青杠坡中学541名学生参加中考,高中上线录取人数355人,其中,123人考入思南中学、思南八中等省级重点中学。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