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校 37年的坚守

2020年09月10日07:37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靖晓燕 申云帆 尚宇杰 张恒新

翠绿的山峰高耸入云,层峦叠嶂如蜿蜒巨龙,小车沿着一条小路盘旋而上,这里是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窑上村,海拔1200米,距离平坝区中心近3个小时的车程,至今没有开通班车,外出一般骑摩托。

37年来,乡村教师张习阳就顺着这条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送300多名窑上学子走出大山,30多名学子考上大学。

“孩子们,排好队,一个个的打饭,多吃点。”9月2日,晴空万里,张习阳站在学校的小食堂前,招呼学生们吃午餐。炖鸡肉、土豆丝、酸豆角肉沫……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张习阳在一旁看着,脸上满是爱意。

今年55岁的张习阳,土生土长的窑上村人,声音温柔,有着一双爱笑的大眼睛。

近年来,大多村小被合并或取消,而窑上小学,因学生全是留守儿童,年龄小,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照看,无法走读,当地教育部门决定保留下来。多年来,张习阳是窑上小学唯一的老师。

1984年,张习阳从电大毕业,正值花样年华,充满干劲,听闻窑上小学缺教师,毛遂自荐,决心去填这个“空白”。

当听到张习阳的决定,家人和朋友们都反对。那时的乡村教师收入少,日子清苦,而窑上小学又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是典型的“三不通”学校,几乎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但是,张习阳主意已定。

一晃7、8年,一个又一个老师来了又走,只有张习阳没有放弃。1992年,张习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00年,他从一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但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

“说实话,我动摇过。”张习阳说,上世纪90年代初,窑上村由于铝土矿资源十分丰富,大多数年轻人加入了开采、运输的大军,一天下来,收入能抵张习阳一个月的工资,身边的伙伴都劝他,一同闯闯。

就在他下决心离开讲台时,教室里孩子稚嫩的脸庞,让他浮躁的心又归于平静。“要想真正改变家乡,只有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有所见识,然后反哺家乡。”张习阳说。

“既当爹又当妈”是对张习阳最好的形容。担心孩子们晒着,便在阴凉处做游戏;害怕孩子们放学不回家,玩野了,便将他们一一送回家,潜移默化地教孩子们养成好的文明习惯;孩子们没有文具,他便自掏腰包给备齐……

张习阳的真心实意也打动了周边的村民,大家都放心把孩子们交给他。“娃娃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如果没有张老师,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学生家长陈习华说。

自张习阳担任老师以来,整个窑上小学覆盖辖区内,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是100%。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30多人考上了大学。

现在,窑上小学共有6名学生,都读四年级。每天早上8点钟到校,下午3点半回家,一天要上6节课。

学校离镇里有几十里远,买菜困难。为了让孩子们的吃得更有营养,每天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5年前,张习阳动员妻子周元琴也来到教学点,帮助自己照看学生。夫妻俩开垦了学校后面的荒地,种上蔬菜,还时不时地宰杀家里的老母鸡为孩子们补身体。“孩子们身边没有亲人,作为家属,我当然要支持爱人的工作。”周元琴说。

语文、数学、思想政治、美术、音乐……张习阳是名副其实的全科教师,他还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为此,他学习网络技术,恶补各种文化知识,潜心钻研各个学科的教材,合理安排课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一起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并更有成效。

因为张习阳教书认真,业务能力强,学生在学期统考成绩多次名列前茅,镇上的中心学校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都婉拒了。“要是我走了,孩子们就没有老师了。”张习阳说。

三尺讲台,三寸心草,三寸粉笔,300桃李。执教37年来,张习阳的辛勤付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次荣获安顺市平坝区“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称号。2019年,张习阳获得“贵州脱贫攻坚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说实话,当老师这么多年,最大的心愿还是能够帮助孩子们从这个山里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有所成,报效社会和国家。”张习阳说。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