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渠引活水,生机现“生机”

2020年09月07日08:14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 (陈曦 记者 夏民)8月25日,记者来到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赤水河畔的镇江社区,当年参与修渠的几名老人早已等候多时。

“今天天气好,带你们上去看看,这条静静流淌了50余年,默默滋润着镇江村千亩良田的渠。”为首的胡家珠老人,笑眯眯地说着。

老人口中的这条渠位于生机镇赤水河畔的悬崖峭壁间,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因为修建于1958年,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乌蒙深山中的“跃进大沟”(镇江大沟)。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生机镇一带水利设施薄弱,地势藏不住水,遇旱绝收,看河兴叹,百姓生活贫困。

为改变村里的状况,1958年冬,在时任村支书张成举的带领下,镇江人民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

为节省时间,修渠的村民吃住在山上,以崖当房,以石当床,遇到粮食短缺时,野果、树皮也能拿来果腹,艰苦的条件,也没有阻挡人们修渠的脚步,其中更是涌现出了全部由女同志组成的“刘胡兰排”代表队。

“那会儿参加修渠时,凡是大家能做的我们都做,没喊过一声苦,没有一名女队员有过退出的想法,大家都想早点把渠修通,让家人不再受饿。”在修建大沟时,被大家推举为“刘胡兰排”排长的王泽英老人说。

凿壁、打炮眼、背砂……“刘胡兰排”女队员们每天都做着和大家一样的工作,顶起了修建镇江大沟的半边天。

那时,由于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地形复杂,在修渠的过程中,高体宽、刘显忠、张成明、张仁吉、张仁智5名村民倒在了修渠一线。

40多岁的刘显忠,在躲闪悬崖上掉下来的巨石时,不慎跌下崖底;26岁的张仁吉因劳成疾,摔下了山崖;年纪最小的张仁智,将生命定格在了24岁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纪……。

看着眼前这些为修渠失去生命的村民,大伙有些怵了。但这条“生命之渠”不能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伙干活时愈发小心。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5名镇江“英雄”的名字仍被刻在每一名镇江人的心里,这些豪气冲天的建设者,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造就了如今镇江群众的“生命之渠”。

“经过大家8年的努力,1966年5月,全长13公里的镇江大沟终于全程贯通。镇江村民从此不用再看老天爷的心情吃饭了。”望着眼前从龙洞口涓涓流出的清水,胡家珠的泪水打湿了眼眶。

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修建“天渠”时的场景,几位老人的心中还是热血翻腾。

“天渠”引活水,荒土变良田。

随着镇江大沟的修建完成,镇江村新造了上千亩水稻田,水稻种植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镇江村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米粮仓。同时,全村还种植了数千亩经果林,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

如今,镇江社区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村民的笑脸越发灿烂,兜里的“票子”越发厚实。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