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户户通硬化串户路、用上安全自来水……近年来,息烽县加大国家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通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任督二脉”,在逐梦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迈出了矫健有力的步伐。
俗话说“一路通、百业旺。”养龙司镇江土村大上组的贫困户刘大兵对这句话的感受最为深刻。
去年,江土村长2.8公里的通组路建成,直接给江土及周边的光华等4个村群众带来方便。正是看到道路交通改善让农产品运输更为便捷,今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刘大兵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栽种了7亩辣椒。
“今年辣椒的收入将不低于3万元。”刘大兵说,以前交通不畅,种点玉米、稻谷等传统作物都靠肩挑出去卖,大家种植积极性不高,纷纷外出打工,撂荒地一年年增多。现在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沉寂的农村人气越来越旺,大家发展产业的劲头十足。
产业因道路而兴。自2016年以来,江土村共争取到各级项目资金及帮扶资金996.64万元。建成通组路、机耕道、串户路等10条、14余公里。依托便捷的交通,土地不集中、不连片的江土村产业发展活力被激发,今年,在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带动下共种植脆红李、刺梨、吊瓜等1600余亩,养殖肉鸡1.8万羽。“现在,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余万元。”江土村党支部书记俆康雨说。
放眼息烽县贫困村,同村组道路一道在广袤山野间不断延伸的,还有人饮工程供水管网。
“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鹿窝镇大石头、马屯2个贫困村641户群众特别能体味这句话的辛酸。横卧在息烽县西望山山脉西北侧的大石头、马屯2个村呈坡梯状上下相依,海拔从1300余米降至900余米。站在海拔仅760米的集镇中心仰望,大石头、马屯好似挂在“云端”。这也难怪,守着山涧大小清泉却常年闹水荒,由于工程性缺水,一遇干旱时节甚至要从河塘、山涧肩挑背扛饮用水。这是大石头、马屯“望天吃水”的困境。
解决群众饮水难题,成为大石头、马屯摆脱贫困的首要之举。今年3月,息烽县水务局在鹿窝镇实施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覆盖11个行政村。其中,在大石头、马屯2个村共投入121万余元新建提水站、蓄水池、供水管道等配套实施,引入鹿窝镇临近的九庄水厂、西山水厂水源,终结了当地人畜饮水“望天干”的局面。
“水质、水压更有保证。做梦都没想到住在深山老林里还能喝上水厂的水。”家住大石头村最高处的田竹坪组贫困户杨光权激动地说,现在,每户人家都有两个水龙头,一个淌出来的是以往自建水池管网引入的“自流水”,另一个则是全镇统一安装的,一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双水源双保险。
通组路修到院坝,自来水送进家门,住着一栋120平方米的砖混小平房,一家三口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杨光权从去年起开起了苗族传统文化培训班,免费教导全村群众、学生学习苗族芦笙舞和制作芦笙,既传承了苗族传统文化,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到农闲时节、寒暑假期,很多群众、学生都来参加集中培训。“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了,精神上更要‘富’起来。”杨光权说。
补齐道路交通、人饮工程短板,就稳住了脱贫大局。截至2019年,息烽县投入10.38亿元,建成565条1270.44公里通组道路,全县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组组通”道路里程排全市第二;按照“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覆盖”思路,从2018年以来,息烽县累计投入3.11亿元推进水源工程建设构建“大水源”、实施管网联通连成“大管网”、推动大水厂建设形成“大覆盖”,全县县城以外农村供水工程从2019年的268处减少到当下的140处,建成供水管网7600公里,覆盖177个行政村(居)1477个村民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通自来水,达到饮水安全标准。
截至今年上半年,息烽县2635户建档立卡户“3+1”保障全部到位。建档立卡对象家庭学生全部享受资助政策,入学率100%;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位一体”医疗保障防线,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完成1519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197户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拆除、挂牌管理,安全住房保障率100%;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率达99.8%、供水保障率达到95%以上,100%通自来水。(罗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