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势者智,驭势者赢。8月14日,清镇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举行。
此次会议是一次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大学习、大洗礼”,也是一次与时俱进开新篇的“大检阅、大谋划”,更是一次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大动员、大部署”。
清镇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全省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贵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快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千亿级生态循环铝产业新城、千亿级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商贸新城(简称“一百双千”),坚决打赢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作出清镇的最大努力和贡献。
把握大势
开启“一百双千”新征程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贵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吹响了推动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作为“贵阳贵安衔接联动发展区”和“贵阳市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清镇市被寄予厚望。
那么,如何在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中当好“特长生”、争做“优等生”?清镇用实践给出答案。
清镇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召开以来,清镇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一区双城三平台”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清镇市积极适应形势新变化、立足阶段新特征,提出“一百双千”目标,这既是对“一区双城三平台”的延续和深化,更是落实此次全会要求的具体目标和抓手。
当下,清镇正处于非进即退、十分紧要的历史关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党中央作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贵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联动发展改貌口岸与湖潮铁路国际货运口岸,推进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清镇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提档升级”。可以说,随着贵阳市物流枢纽“三足鼎立”大格局的加快构建,陆海国际物流港等项目的加快建设,清镇的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地位日益凸显,“借船出海”“搭车靠港”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
抢抓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机遇。清镇作为全国120个、全省2个试点之一,财税、金融等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为此,清镇市正认真研究政策、全面盘活政策、真正用好政策,加快补齐城镇化短板弱项,有效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抢抓全省县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机遇。作为全省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之一,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总要求,清镇市将不断提高县域城乡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抢抓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机遇。清镇作为贵阳贵安衔接联动发展区,整个区域已划为融合发展研究区先行区。贵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东西两翼协同”,要求“贵安新区直管区通过与清镇市、观山湖区、高新区深度融合,整合高新技术资源、发挥科创文旅人才优势,打造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产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要求“以贵州(清镇)职教城为载体,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探索‘前校后企’育人模式,打造大国工匠培育基地”;提出“先行启动以贵安新区直管区,以及清镇市、花溪区等与贵安新区衔接区域为主体的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各地要各扬所长,加强区域协调互动,打造黔中城市群核心区”;提出“鼓励清镇市以及6个中心城区在贵安新区发展‘飞地经济’”“以红枫湖流域贵阳贵安管理区域试点生态环境污染联合治理、生态环境监管联合执法,加强红枫湖、百花湖以及老马河等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一核三廊四带、两湖九河千园’的自然生态格局”。这些赋予清镇新的历史使命,带来了重大政策利好。
抢抓撤市设区机遇。撤市设区将突破清镇固有的发展瓶颈,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城市能级、完善公共服务,为实现“一百双千”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助力贵阳贵安做大都市圈。
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清镇上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一百双千”,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努力在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清镇更多担当、更多作为。
聚焦重点
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使清镇高质量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战略,清镇市为“一百双千”目标的实现绘就路线图、制定时间表——
从2020年开始,“一百双千”将历经“发展框架基本确立、基本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发展格局基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发展格局更加完善、绿色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强劲”“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基本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四大阶段,全市常住人口与服务人口将分别从2020年的62万人、65万人增长到2030年的85万人、100万人;全市以铝全链条产业为主的工业总产值将从2020年的260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1000亿;全市商贸业年营业收入将从2020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1000亿。
围绕既定目标,清镇市将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主攻方向,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快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建城市、聚人气,广招商、兴产业”为工作主线,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以创新增强经济动力,以协调促进发展平衡,以绿色厚植生态优势,以开放加快要素聚集,以共享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做强实体经济、增强城市能级,打造贵阳贵安重要的战略高地、产业基地、人才硅谷、生态绿肺。
在此过程中,重点任务就是“构建九大体系、提供九大支撑”,即加快构建协同一体的规划体系,提供引领支撑;构建互联互通的“六网”体系,提供基础支撑;构建互促互融的产业体系,提供实体支撑;构建多元流动的要素体系,提供保障支撑;构建均等便利的服务体系,提供功能支撑;构建共保联治的保护体系,提供生态支撑;构建山水相依的公园城市体系,提供环境支撑;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提供智慧支撑;构建统筹兼顾的风险防范体系,提供底线支撑。
特别是在构建互促互融的产业体系中,清镇市将聚焦中高端制造和中高端消费,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以品育业、以业带链、以链集群,夯实“一百双千”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千亿级生态循环铝产业,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教融合、教城联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路径,打造千亿级生态循环铝产业新城。紧扣“贵阳市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定位,依托华锦、华仁、广铝、省建工集团、中铁建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两子一包”(以全铝智能家居为主的“房子”产业,以汽车制造为主的“车子”产业,以铝制箱包为主的“箱包”产业)三大业态,着力构建以铝基新材料、绿色建筑及新型建材等为主导的“1+6”实体经济产业链。依托职教城资源,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示范基地,助力贵阳市打造产教融合型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千亿级商贸物流产业,按照“市场引领、贸易先行、以贸促工、工贸并进、产教融合、景城合一”的路径,打造千亿级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商贸新城。坚持以大物流促进大商贸、大市场带动大扶贫,加快推进金茂·水晶智慧新城、黔门茶肆大观园、元宝枫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杉杉广大奥特莱斯、吾悦广场、红星美凯龙等商业综合体建设。以双创大厦为基础,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依托时光贵州、四季贵州、寻味贵州等特色街区,深入实施振兴商贸业“百场千店万铺”建设攻坚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文化有魂、历史有根、特色鲜明、品牌云集”的中高端特色商业街区,创建一至二条省级步行街。围绕“两子一包”做大商贸消费市场、做优商贸消费业态。以恐龙小镇、航空小镇、微电影小镇等为重点,全力塑造特色小镇新业态。全力办好生态美食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加强与华夏幸福、上海复星等企业的合作,深挖旅游消费潜力,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奋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以及“六个转变”“五个三”要求,持续推进清镇“枫蔬果茶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提标扩面、提质增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围绕“枫”,将元宝枫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着力打造“醉美枫景”带;围绕“蔬”,以15个提质增效坝区和7000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为重点,打造“四季餐桌”;围绕“果”,以桃、李、葡萄、蓝莓等为重点,扩大精品果园种植规模,打造“缤纷果园”;围绕“茶”,将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着力打造“精品业态”茶文旅体验区;围绕“畜”,做好以鸡、猪、牛为重点的特色养殖,打造贵阳市“生态农场”。以创建中国大健康食材示范县为目标,倒逼有机、绿色种植,唱响“清镇茶、放心喝;清镇菜、放心吃”品牌,促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硬核”护航
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硬核”护航。
营商环境作为清镇的“金字招牌”,成绩有目共睹。2019年,清镇的营商环境评估情况在贵州省排名第二,较2017年提升75个位次,并再次荣获“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称号,首次斩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县(市、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等殊荣。
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产业转移就是“候鸟迁徙”,哪里气候适宜,它就迁徙到哪里。可以说,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生产力就活跃,经济发展就快。
正是得益于优良的营商环境,今年疫情期间,清镇市率先在全省以线上视频形式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逾25亿元,疫情形势好转后又引进杉杉广大奥特莱斯等28个项目。上半年,新引进到位资金、引进500强企业数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在贵阳市排名第一;全市GDP完成119.32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一百双千”号角吹响后,清镇市将以“翻篇归零”的初心、“久久为功”的恒心、“赛跑赶超”的决心,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招安扶”全生命周期服务,“硬核”护航“一百双千”目标落地见效。
推进思想大解放,树牢尊商、重商的发展理念。通过树立“产业为先、企业家为重”的重商理念、“环境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企业创收、地方发展、群众受益”的共赢理念,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魄,欢迎、吸引、服务外来投资者,保障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推动效能大提升,塑造助商、扶商的良好生态。细化政策、强化对接、化解问题,清除政令落地难“障碍”;减少审批、并联审批、下放审批,去除行政审批“烦苛”;建好硬环境、优化为企服务、加强专项整治,挤掉服务不优“脓疮”。
实施聚商大行动,掀起引商、富商的兴业势头。紧盯重点工业企业、关键性产业链,建立“一个产业、一个项目目录、一个企业信息库、一套招商路线图”的产业链招商机制,招引一批关联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项目群、产业链,实现招大引强、招真引优;突出领导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实现多主体、多途径招商;创新手段和方式推行资源招商、重资产招商、委托招商,让清镇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开展作风大整治,营造亲商、宜商的浓厚氛围。加大问题整治力度,深化作风专项整治,针对伤害企业感情、损害企业利益等行为和问题,纪委监委将紧盯不放、深挖彻查,坚决“亮剑”、刚性问责;加大作风建设力度,督促各类“问题干部”吃透政策直到解决问题,坚持点、线、面结合,畅通投诉专线、用好电视问政、强化明察暗访,实行“零容忍”问责问效,通过整治一批、曝光警示一批、培训转化一批、问责处理一批干部,营造常态优质高效服务环境。
施行服务大比拼,夯实安商、稳商的长效支撑。通过实行“一个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服务‘N个’企业或招商项目”的工作机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和落地乡(镇、街道)“双追责”的责任体系,明晰责任安商稳商;保持队伍的长期稳定,为企业提供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全程代办服务,建立政企定期会商、联席会议等服务机制,形成广泛参与、联络通畅、精准安商稳企大格局;围绕手续办理进度、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效率等指标,以关键领域、重要部门和窗口单位为重点,开展不打招呼的督导,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效检验——结果运用”的工作闭环,严格督查问效安商稳商。
在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硬核”护航“一百双千”的道路上,每个清镇儿女都是追梦人、拓荒人、赶路人,他们敢于追梦、勇挑重担、风雨兼程,凝心聚力抓好发展大计、干好发展大业、办好清镇大事,让“一百双千”光耀湖城。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