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之年脱贫带头人系列报道

“第一书记”王光林:誓叫山乡换新颜

龙章榆

2020年08月14日08:2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编者按: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刻也不能耽误。在这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歼灭战”中,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推进乡村治理振兴,帮助村民安居乐业,驻村书记、基层干部、脱贫带头人等扎根农村,和群众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决战决胜之年,人民网贵州频道推出“决胜之年·脱贫带头人”系列报道,聚焦驻村干部的奋斗故事,记录脱贫攻坚的坚实足迹,展示各地脱贫攻坚成果。

村里的烂路让越野车的方向拉杆一个月连修了三次、院坝会等半天稀稀拉拉来几人、进门讲政策刚一开口就被“怼”出来……

贵州省水利厅政策法规处派驻谷陇镇城溪村的第一书记王光林清楚记得:两年前刚进村时,村里的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观念保守,“自己上任前规划的‘三把火’,还没点着,就被‘浇’熄了大半。”

谷陇镇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城溪村贫困人口在镇里排行前列。面对贫困发生率达38%的“硬骨头”,王光林没退缩,他挑起担子,凝思想、搞产业……当前,城溪村贫困发生率从38%降到0.58%,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贫困苗乡换了新颜。

“多办实事,群众才会认可你”

工作中的王光林。龙章榆 摄

第一书记绕不开和群众打交道。少数民族聚集村落,语言不通、思想相对保守,和城溪村群众的“交道”,并不好打。

小高山一组龙伍考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天气不好时木板跟着风吹“呱呱”响。上门了解后,王光林为他申请了旧房改造项目。听到好消息,住了半辈子旧房的老龙满心欢心找了块新宅基地。

哪料到,刚动工,新宅基地就发现地质不稳有安全风险,施工立马暂停。虽说仅是暂停,但老龙思来想去想不通。一个傍晚,感觉被“骗”的老龙,借着酒胆,拿着“家伙”冲到院坝会上找村干部,发话“一定要讨个明白说法”。

稳住情绪,控制住人,事后王光林没有责怪,反而继续到宅基地了解情况、联系施工队反复研究加固方案……在至少5次来回奔波后,基地加固工程顺利落实完工,新房重新开工建设。当年8月,新房建成,老龙专程跑到村委会把王光林和村干部请到新家,准备了一桌好菜招待,敬酒时,满脸愧疚。

“把事情办妥办漂亮,群众才会真正认同你。”在乡镇基层有几年工作经验,在省厅政务服务窗口连续获得“服务标兵”称号的王光林,根据经验与村里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工作办法:以事服人。

上任三个多月遍访全村14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2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资金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带头修建全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修建10余公里灌溉沟渠与4条防洪堤、新建通组路产业路近20公里、协调易地扶贫搬迁与危房改造……在扳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的大事小事中,王光林走前面带着头。

如今,村里水泥路组组通、自来水户户通、人人住上安全房……村里群众看在眼里,对王光林打心里认可。“省里来的书记没架子,有困难就找他。”二组的张维华打趣:你看他全身“黑不溜秋”,比我还像老农民……

“发展产业,把大家一起带富起来”

村里的吊瓜迎来丰收。龙章榆 摄

看着眼前的吊瓜长势良好,城溪村的90后村支书杨胜红喜上眉梢,拿起手机横竖拍了起来,“今年的瓜能丰收,拍个抖音给大伙都看看。”

就在几年前,杨胜红还发愁得很:村里没有支撑产业,区位在县里优势也不明显,账面上,村集体经济仅仅只有几千元,“老百姓穷、集体也穷。”

村里的困境,王光林看在眼里。“要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搞产业。”对于城溪村的产业破困,王光林紧盯产业结构调整,跑遍各个单位,争取了资金政策,设计了一套“一减一增”“一种一养”的产业思路。

一方面种。减调村里传统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采取“支部+公司+农户”模式组织村干部入股村公司实施城溪村集体100亩吊瓜种植;发展750白芨种植,实现除每年土地流转费30余万元外,每年用工劳务费100万以上。

一方面养。增加规模化生态养殖,实施150亩稻田螺养殖项目,综合亩均增收500元以上;争取55万元水利资金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发展养猪场及养牛合作社经营发展;针对村里引进的10万羽林下养鸡项目,协调资金配套水利生产灌溉设施,联系销售市场。

到养鸡厂解决企业困难。龙章榆 摄

还有计划。今年,王光林又发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计划养蜜蜂800箱,初步预算,产业成型年收入有望达到100万元以上。

两年下来,工作搭档杨胜红再算一账: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户在享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在家门口实现务工挣钱,村级集体收入也超过30万。“‘空壳村’变成了产业村,跟着王书记的路子,算是走对了。”杨胜红说。

“驻村扶贫,我是带着感情来的”

到群众家了解自来水运行情况。龙章榆 摄

2020年初,城溪村代表县里迎来了整县出列省级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村里贫困发生率降至0.58%。全村脱贫户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无一人错退、漏评、错评,群众认可度95%以上。”

“没辜负当初选择、没辜负单位信任,也没辜负村里群众期望。”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看着路边瓜果正茂、村容寨貌焕然一新,王光林对这份两年工作“成绩单”,点头表示“满意”。

然而,听到记者追问“还有啥遗憾?”时,正有些得意的王光林突然犹豫了几秒,小声地从嘴里冒出一个“家”字。

驻村两年多,吃住在村。父母常年留守农村老家,生病吃药没向他开过一次口、爱人工作在贵阳市郊经常加班没人支持家里,没人和他抱怨一次、儿子市区上学,独自渡过“小升初”关键时期,来时五年级,如今已上完初一……“对于家庭,我亏欠太多。”

“但我不后悔!”王光林补充着说,“从农村出生、是名共产党员,两年时间,帮助这么多群众生活变好、让这么大一个村改变贫困面貌,我没有任何理由抱怨。”他语气坚定。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