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武陵山》:书写山乡巨变,见证伟大奇迹

2020年08月13日08:5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决战武陵山。黄蕙心制作
决战武陵山。黄蕙心制作

这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精准发力、攻坚克难、越战越勇的威武之战,是一场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之智、凝全国之众开展的团结之战,一场付出无数人心血、考验无数人智慧、实现无数人富裕的幸福之战。

《决战武陵山:新华社记者贵州挂职扶贫记》的作者欧甸丘以新华社扶贫干部的坚韧,全程参与国家级贫困县的艰辛脱贫过程;以新华社记者的敏锐,解剖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致富之路;以“显微镜”视角,观察中国基层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编辑感悟

讲故事引人入胜,说人物亲切自然,列事例真实可信。这是笔者在编辑完《决战武陵山:新华社记者贵州挂职扶贫记》(以下简称《决战武陵山》)后的感悟。新华社记者欧甸丘在书中记录了其挂职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对脱贫攻坚这个时代大主题,作者从新闻视角观察,用文学手法呈现,从编辑角度看,应该说《决战武陵山》称得上是一部抵近脱贫攻坚最基层最一线的精品力作。

在波澜壮阔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贵州大地英雄辈出,贵州人民雄姿英发,贵州故事精彩纷呈。彻底撕掉贵州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新时代贵州精神深深体现在了贵州这些年来的“山乡巨变”之中,《决战武陵山》从一个切口介入,记录了这巨变,见证了这人间奇迹。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故事多。《决战武陵山》以石阡县干部群众脱贫攻坚为基点,从新闻视角进行观察,对这里的人和事,天与地,山与水,路与桥,传统与现代,农耕文明与信息文明等等,都给予了最深刻最深情最深沉的描述。作者走进大山,把大山看得清楚,有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切身体会和认知;作者走进群众,把群众当做亲人,才更加明白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崇高和伟大;作者走进贫困,把贫穷当做敌人,更加激起了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这些我们可以从《决战武陵山》一书中深切地感受到,这或许是作者想要向读者讲述的重点内容,他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才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性。

作家白桦说:“文学是人学,体现在写作中,就是以人为主,以事写人。”作为新华社记者,作者知道任何作品想要打动人感染人,没有人物、没有人物演绎的精彩故事是万万不行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基于记者的身份,作者在《决战武陵山》一书中给我们呈现最多的就是故事,用故事来体现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小故事体现大主题,小切口彰显大背景,用故事传递正能量,用故事感悟大担当。比如,第二章“干部之重”,用11个故事从不同层面,给我们讲述了石阡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易;第三章“群众之善”,用11个故事从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石阡县脱贫攻坚的细节力量。

谁善于讲故事,谁就有了掌控权。作者欧甸丘无疑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更是一个有心人。在《决战武陵山》这部书中,他把他在石阡县挂职扶贫期间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发生在新华社一同挂职扶贫“战友”身上的故事,发生在石阡干部群众身上的故事,都一一搜集起来,“拿出小本子”记好,最后以这种集纳式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这里需要笔者重点说的是,这种集纳和呈现,不是简单的“分类装箱”,更不是萝卜白菜土豆的拔堆堆。从全书的五个大的章节来看,每一个章节都体现着不同的主题和内涵,都是要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风采风貌,激发出干部群众战贫斗困的精神动力。每一个部分既自成章节,又相互关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章“山区之变”,看似概述,其实不然,每一个标题背后都是故事,都是作者善讲好故事的“套路”。“山”“路”“水”“房”“茶”“产业”等等,每一个篇什里面都是人物在说话,都有故事蕴含其中,长的故事几百上千字,甚至整篇都是,短的故事虽然只有几十上百字,但总能把故事说透,把道理讲清,让人听得进愿意听,把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思想和行动、举措与办法都巧妙地融进了每一个故事之中。

相约2020,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就在今朝。我们置身其间,并能为这一时代伟大奇迹出一份力发一份光,实在是幸甚之至。

最后点下题,武陵山区,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带,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武陵山脉的狭长地带成了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武陵山是重中之重。“决战”武陵山正是此意,2019年4月石阡脱贫摘帽。(黄蕙心)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