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吴中区残联、吴中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组成的帮扶小组赶赴德江进行交流考察,并向当地的4名贫困家庭的听障儿童捐赠了5台助听器。一段穿越吴中、德江两地的特别的“缘分”就在捐赠仪式现场悄悄牵起了红线。
4名受赠听障儿童中,年纪最小的陈欣雨格外引人注意。这个乖巧可爱的小姑娘家住德江县玉水街道,今年刚满6岁,是一名听力三级残疾人,由遗传造成的先天性听力障碍,使她从出生开始就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在现场调试助听器的过程中,吴中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吴佳悦了解到,小欣雨的父母也都是听障残疾人,她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正常的语言交流环境;同时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她的父母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弱劳力工作,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没有经济能力为她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6岁的小欣雨正处于抢救性康复的最佳年龄,而单纯佩戴助听器只能帮助她听到声音,只有配合后续的专业康复训练,才能让小欣雨尝试着像常人一样开口说话,如果错失这个最佳康复时机将导致她终身失去语言功能。考察组经过慎重考虑,在与小欣雨的家人沟通后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让小欣雨前往苏州吴中,由康复中心为她进行免费的抢救性康复训练。
7月17日,小欣雨的大伯陈涛带着她来到了美丽的吴中,前往康复中心报到。康复中心听障部主管贾霞老师专门负责接待,为他们详细介绍了康复中心入班康复教学相关事宜。中心听力专家对小欣雨双耳佩戴助听器后做了全面的听力评估,并根据她耳道的大小取样制作了助听器耳膜,重新调试了助听设备。最终,佩戴上助听器的小欣雨听力可以补偿达到四、五十分贝左右,老师的呼唤已经能够传达到她的耳中。
7月20日起,小欣雨正式开始接受全面的康复训练课程。结合她的自身情况,老师将从听觉训练、言语训练、语言认知等方面着手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儿童的听觉训练需要经过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辨识和听觉理解四个阶段,从而让受训儿童达到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的效果;言语训练以听觉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诱导孩子发韵母、声母以及对应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让儿童语言清晰自然。刚佩戴助听设备的孩子词汇量几乎为零,因此,语言认知的学习是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词汇的学习,例如动物类、水果蔬菜类、日常用品类等,然后进行句子的学习,扩展到主题对话交流的学习和儿歌故事的学习。通过系统全面的康复训练,能够让听障儿童沟通真正做到“无障碍”。
除了针对听障儿童的个别化训练,小欣雨还和大家一起进行集体康复教育课程,集体课内容包含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五大领域的学前教育,是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工作开展的新要求。通过适合特殊儿童的康复融合教育形式,大大提高了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比例,让特殊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普通的学校、班级与社区,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拥有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对特殊儿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天的学习,康复中心老师惊喜地发现,小欣雨学习非常积极主动,常常课前课后自己不断练习,她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很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考虑到明年就是小欣雨进入小学就读的时间,老师们决定,别的孩子康复训练每天只进行半天,而小欣雨上午、下午全天都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让她能从一年级就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同时,早日完成康复训练也能更多地减轻小欣雨家庭的经济负担。
对于吴中区残联、吴中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全面周到又细致入微的帮助,小欣雨的大伯陈涛充满了感激,他说:“实在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为小欣雨‘重建听力’所做的一切,作为我们家庭也会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后续康复训练。”
陈涛原本在浙江宁波打工,有一份月收入七千的工作。为了陪伴小欣雨康复训练,他毅然辞去工作,离开家人,来到了陌生的吴中。为了方便陈涛照顾小欣雨的学习、生活,康复中心聘用了陈涛作为后勤临时工,每月五千多的工资收入使他们在苏康复训练期间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为进一步做好对小欣雨的资助帮扶,吴中区残联将继续申请扶持资金用于支付小欣雨的各项康复训练费用。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也纷纷伸出援手,为小欣雨捐献衣服鞋子、日常用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的小欣雨在康复中心老师的帮助下,已经能够对着呼唤自己的人出声回应,并送上一个幸福的笑容。
小欣雨命运的改变是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众多康复受训儿童的缩影,也是吴中区对德江县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的结果。吴中区残联充分结合德江县当地特点和残疾人生活状况,积极探索脱贫致富新思路。
2019年,吴中区残联在接到对口帮扶德江县残联的任务后,第一时间与当地工作人员对接,充分了解德江县残疾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残疾人帮扶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据了解,当地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不健全、不完善,残疾人在创业、就业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贫困仍旧是残疾人群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吴中区残联积极探索扶贫新思路,把扶贫“被动输血”变成“主动造血”,着重培养贫困残疾人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注重提高残疾人脱贫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2019年8月,德江县贫困残疾人入股分红仪式在长堡镇举行。5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用扶持资金入股了贵州三支花涂料有限公司,该企业负责人为他们带来了第一笔入股分红金。这种“入股分红”的帮扶模式,是按照“两地出资、残疾人受益、企业发展”的协作方式,由德江县残联牵头、吴中区残联共同出资,利用扶持资金为残疾人入股当地合作企业,使得贫困残疾人获得定期分红,鼓励企业优先安置残疾人就业,实现残疾人脱贫与企业发展“双赢”,从根本上助力德江县贫困残疾人“脱贫摘帽”。2020年,“入股分红”帮扶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楠木园、煎茶镇5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入股了贵州松树建材有限公司,享受分红收益。考察组实地走访督查了分红落实情况,确保帮扶资金精准使用到位。
除了为残疾人打好经济“地基”外,针对残疾人最急需、最迫切的康复服务需求,吴中区残联向德江县残联捐赠了315件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并提供了专业的康复指导。在吴中德江两地残联座谈会上,大家紧扣帮扶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服务项目精准、特殊需求精准等方面展开交流,切中德江贫困残疾人群众的切身利益、迫切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提升帮扶质量,同时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以更积极的态度不断拓宽有意向合作项目对接。
三年帮扶,一次携手,吴中区残联东西部协作帮扶为远隔千山万水的吴中与德江架起了桥梁,改变了许多个“陈欣雨”的命运。秉持着“德江所需、吴中所能”的原则,吴中区残联将进一步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助力德江县巩固残疾人全面脱贫成果。(范易 吴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