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覃淋)截至目前,依托“沪遵劳务直通车”平台,已有101名遵义籍务工人员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实现稳定就业,开创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介服务、企业用工、群众脱贫”的就业扶贫新模式。
张基满是遵义市桐梓县人,去年11月通过“沪遵劳务直通车”订单式培训,进入沪东中华造船工作,现在担任船舶钳工,一个月工资6500元,加班多的时候能挣7500元。
“公司待遇不错,包吃住、交社保,没啥需要花钱的地方,可以全存起来回家孝敬爸妈。”张基满说,公司还有明确的职业晋升渠道,通过努力可以考高级技师,到时工资更高,工作也更安心。
张基满能在上海把饭碗端稳端牢,得益于遵义——上海两地间的“山海合作”。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领先的超大型船舶类央企,沪东中华造船业务广,用工需求量大。而遵义位于乌蒙山与武陵山交会的黔北大地,贫困人口较多,有组织性劳务输出资源丰富。
2019年3月,沪东中华造船与遵义市人社局签订协议,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建立的“沪遵劳务直通车”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遵义市众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遵义市分批次开展订单式培训,通过培训实现全面提升参训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培训结业合格取证后实现100%的转移就业,提升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及工资收入。
“培训的工种主要是船舶装配工、电焊工、起重工等,相关的培训课程与标准由沪东中华造船制定,完成培训课程的人员到了上海企业,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遵义市众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张基满既通过了培训,又顺利在工厂找到了自己的岗位。不过,他的好事还没完。
为让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沪东中华造船从上岗之日起就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缴纳“五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培训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作为公司技术人才储备,可参加公司技师、工匠等技能人才选拔。
工作有希望、生活有盼头。目前,订单式培训已帮助101名遵义籍务工人员在公司实现稳定就业,开创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介服务、企业用工、群众脱贫”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未来,沪东中华造船还将和遵义市人社局继续深化订单式合作机制,带动更多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实现就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