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安顺小伙杨宏卫怎么也没想到,入伍那年会来到“硬骨头六连”。三年来,杨宏卫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六连四班副班长。
战士白胜良和陈立同样来自贵州,这两名“95”后与杨宏卫一样,一踏入“硬骨头六连”,便深感肩上的担子如此沉重,使命是这般光荣。
“硬骨头六连”,是一支传承红军血脉、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连队。连队于1939年3月,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在河北省雄县组建。在多场战斗中,六连屡建奇功。1964年,六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连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7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八一前夕,记者走进营区,探访三位贵州籍军人在“硬骨头六连”的军营生活。
一场心灵的洗礼
21岁的陈立来自贵州兴义,2017年成为一名“硬骨头六连”战士。回忆第一次进入连队荣誉室,陈立就“被震撼到了”。
百余面锦旗和大幅黑白照片悬挂在500平方米的连史馆内:“硬骨头六连”、“英雄硬六连”、“拼刺英雄”刘四虎、“孤胆英雄”尹玉芬……这些物件悠悠诉说着这个连队的英雄传奇。
“这支英雄连队太了不起了,能成为连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陈立说。
在六连,新战士入伍、新任职干部报到,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参观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是连史册,唱的第一首歌是连歌《硬骨头硬在哪》,喊的第一句口号是连队战斗誓词。
白胜良今年25岁,贵州三都人。入伍前,他是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专业学生。2018年9月,白胜良成为六连的一员。在“硬骨头六连”的连史馆里,有一把拼弯了的刺刀,它的主人是一位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刘四虎。白胜良第一次仰望英雄刘四虎的画像时,久久不愿离开。
在大学时,与许多年轻人一样,白胜良喜欢打游戏。进入六连后,他把空闲的时间都花在看书上,他的床头也摆放着一本理论书籍。
六连指导员冯杰告诉记者,读书是六连的重要传统之一,正是靠着“读书”这一法宝,官兵们深植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
一个战士的蜕变
改变,在杨宏卫身上悄然发生。他的脸被晒黑了,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嘶哑的嗓音更彰显骨子里的军人气质。
在战争年代,六连敢打猛冲,涌现了无数战斗英雄。和平时期,六连的“硬”,是在训练场上练出来的,在比赛场上拼出来的。
杨宏卫是全旅首个荣立三等功的上等兵。在六连,战友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越野王子”,因为他是全旅10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冠军,两项武装越野纪录保持者。
对杨宏卫的优异表现,六连连长赵松印象深刻。2018年10月,连队参加旅10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当时,杨宏卫刚参加完上级组织的比武,归队不到一星期,身体还没缓过来,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此次武装越野比武。
在比赛中,前9公里,杨宏卫一直落后于第一名。最后1公里,他死咬着对手,在最后100米逆袭夺得第一名。一到终点,杨宏卫就瘫倒在地。“问他为什么要咬牙冲第一,他说六连人必须跑第一,这就是‘硬骨头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贵州兵的样子。”赵松说。
“优秀成绩算起步,破了纪录才算数。”杨宏卫的努力,战友们有目共睹。每天,他都比其他人早起半小时,长跑练下肢、拉单杠练上肢……
一场揭短的会议
走进六连宿舍,“硬骨头六连”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随时准备去战斗。
2017年6月,六连听令从驻守了42年的杭州移防到岭南乡村。一到新营区,六连官兵没有按部就班地安顿家当,直接进入了训练状态。
2019年8月的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六连担任蓝军,顶着40℃高温,在闷热的地下工事内坚守阵地3个多小时后,突袭红军指挥车,对“敌”军成功实施斩首行动,演习提前结束。
就在全连为取得此次胜利而兴奋的时候,一场“庆功揭短会”召开了,大家纷纷揭短亮丑,反思这次演习中的问题。
杨宏卫告诉记者,六连有句话叫“荣誉不当包袱背,锦旗不当遮羞布”。“庆功揭短会”在“硬骨头六连”已经传承了43年。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历经81载岁月洗礼,六连仍是响当当的硬骨头连队。(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奇 周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