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村位于贵州最大淡水湖支嘎阿鲁湖畔,是大方县黄泥塘镇的一个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81亩、林地面积2300亩、荒山面积2060亩,总人口 559户 1934 人,是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工程改革试验村和大方县“两带三治”工作试点村之一,是农工党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大坝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党支部带强、合作社带富、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两带三治”为指引,探索“三个三”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基层治理之路。
“三个优化”聚主力
优化队伍建设。坚持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要求,努力打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队伍。一是选好配强“两委一队三个人”。镇选派第一书记1人,下派支部书记1人,下派规划设计专业人才1人,新聘年轻大学生村干部2名,共下派镇干部4人,新增支委委员1人,全村共有镇村干部9人。二是培养培育后继人才。始终坚持把发展党员作为星火相传事业,目前共发展年轻党员6名,妇女党员3名,大专以上党员4名。
优化网格管理。一是推行党小组网格化管理服务。结合产业发展和村民自治,按照“一个网格建立一个党小组”的要求,大坝村在4个村民组网格内建立起以网格内村民党员为成员的网格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建在产业链上,每个网格党小组由三名以上党员组成,设党员小组长1名,建成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基础、村民组党员为主体的新型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村民组党建工作新格局,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最前沿,提升服务群众精准化程度。二是实行镇村干部网格化服务。通过干部优化组合,每个村民组由1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搭配,同步与党小组建立4个干部管理网格,全面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好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便民服务等各项工作。
优化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党员和干部积分制和评议制“双制”评价考核体系。对干部和党员考核实行“60%工作积分制+40%百姓评议制”双制结合,将干部年度考核与干部日常表现相挂钩,满分100分,按月考核、按季评议。积分按照日常业务和服务群众情况考核评定,按月考核积分。评议按照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现场评议会,由群众代表听取干部、党员工作实绩汇报现场考问点评后进行打分。日常积分×60%+评议分数×40%作为年度考核最终结果,年度考核分作为评先选优、奖金发放、干部培养的直接依据。
“三变改革”引动力
“三+”模式组织起来。一是主体带动。目前全村形成“1+2+1”的主体带动格局,县农旅投集团前期投资300万元建1000亩猕猴桃产业园,村康安公司和合作社投资100万元种植辣椒1000亩,鑫元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建生态鸡养殖场。三个项目累计带动287户群众直接参与,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50.6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18.4万元。二是整体联动。目前村级成立大方县大坝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康安绿色发展有限公司,将123户农户452人纳入村合作社,以村集体经济为载体组织群众参与,引进县农旅投等公司投入资金、管理技术,发展壮大村社一体。三是合伙撬动。建立由村党支部引领,统筹一切力量、资源、渠道,建立新型合伙经营制度。县级公司、村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社会组织、广大农户等都是一种新型合伙关系,按照资源配置合伙经营,解决土地、资金、技术、劳务、销售等问题,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三业”主导发展起来。一是抓好生态种植业。以“两桃、两椒、两豆”为主产业,发展千亩猕猴桃核心引领区、300亩樱桃生态观光采摘区,种植辣椒1000亩、花椒300亩、大豆300亩、300亩土豆,多种特色产业,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提升群众收入。二是抓好生态养殖业。重点打造生态瑶山鸡和生态牛两项养殖产业,引进鑫元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入80余万元,养殖生态“别墅鸡”2000只。养殖生态牛36只,将进一步探索公司+农户生态牛养殖模式,立足于让生态牛肉进入大众餐桌。三是抓生态康养业。以村委会为产业发展中心,南面环支嘎阿鲁湖为景观发展带,村级对外交通道路为发展轴线,打造生态种植园、生态养殖园、休闲康养区、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区,形成“一心一带一轴四区”。目前民族文化宫、养老中心初步建成,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初步建设民宿2家。
“三变”改革盘活起来。一是资源变资产。紧紧抓住农工党1000万元水保帮扶项目和广州天河区500万帮扶项目契机,将建设的基础设施进行量化,形成资产纳入村集体统一统筹发展;通过“七权同确”,将大坝村闲置山林、集体土地登记造册,折资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目前全村累计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项目形成集体资产登记造册4类23项共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村集体山林、水利等资源4处。二是资金变股金。将2万元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资金、1万元县海事处帮扶资金、25万元辣椒种植补助金、30余万元干部入股资金整合,作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份。干部按投入资金占比*30%,作为持有股份,村集体发展产生收益后获得相应分红。政策资金占股为村社一体全体成员所有,产生收益按村集体管理办法进行分红。三是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包括土地)、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权投资人,发放股权证,参与管理,获得分红。目前全村57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合作社,非贫困户63户入股合作社。近两年入社农户累计分红120户10万元。
“三治融合”增活力
凝聚基层治理自治智慧。一是建好四支队伍。抓好乡村治理督导员、十户联长、红白喜事管家和公益性岗位四支队伍,协助村委抓好村民自治。将有威望、有阅历、有道德的村老、族老、寨老、老教师、老军人、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纳入乡村治理团队,变成做群众工作的“智囊团”。目前聘用乡村治理督导员5个、建立红白喜事管家协会1个,十户联长31个,聘用公益性岗位人员13个。二是用好“三个机制”。“三个一元”机制。4个村民组每户捐资1元、村集体匹配1元、政府补贴1元,每月筹集资金3258元,开展集体活动和环境卫生评比奖励各6次。干群议事会机制。每月组织群众召开一次群众会,对有关问题和工作进行商议,统一意见,形成决议,支部大会通过后执行落实。“四议两公开”机制。落实好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三是定好两个民约。制定《大坝村村规民约》简称《十遵守十严禁》,让曾经的“各行其道”变为“照章办事”;制定符合本个寨子的自我约束的寨约,寨约简称《八个承诺做到》。
引领基层治理德治新风。一是以“讲”宣德。建立大坝村精神文明实践站(讲习所)1个、流动讲习所4个、农民夜校1个,明确讲习员9名,开展讲习12场次,开展院坝会40余场次,安装固定大喇叭1个、流动小喇叭1个,宣讲乡村治理新理念。二是以“评”立德。定期开展“六美之家”(最美十星文明之家、最美脱贫致富之家、最美共产党员之家、最美退伍军人之家、最美社会贤达之家、最美光荣军属之家)和“四好大坝人”(“好婆婆、好儿媳、好少年、好心人)等评选,纳入道德超市积分和文明家庭档案诚信建设积分,积分可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全村累计评选“六美之家”26户、“四好大坝人”8人、建立文明诚信档案232户。三是以文养德。建立红黑公告榜,对评选出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红榜公布宣传;对不遵守村规民约和有损大坝形象的行为,黑榜公布警示。建立文艺宣传队,编排简单节目,宣扬文明乡风;办好苗族跳花节,弘扬本地文化。建立道德宣讲团,进行常态化宣传,达到以启后人。
提升基层治理法治水平。大坝村始终坚持依法治村,推进法治农家、法治村寨一体建设。重点抓好“1+2+2+2+2”建设,推进宣传教育、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1”:即综治中心;“4个2”:即“两会”(和谐促进会和警民说事议事会)、“两站”(法律服务站和法官工作站)、“两流动”(流动法庭和流动宣传车)、“两农”(法治农庄和法治农家)。2020年,全村“千名政法干警下基层”驻村民警2人,召开警民议事会3次,聘请法律顾问1人,调解矛盾纠纷4起,开展普法宣传2次,建设法治农庄1个,评定法治农家40户。(李丽莎 罗又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