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贵州脱贫攻坚督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出喜讯:我省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再战再捷,取得决定性成就,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成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牢牢掌握了脱贫攻坚的主动权和制胜权。
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旅游产业贡献出磅礴力量。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省旅游产业累计带动超过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更美的乡村
黔东南州黎平肇兴侗寨,60多岁的村民陆婢运见过上世纪80年代的侗寨——
脚下弯着一条泥巴路,头顶是一团乱七八糟的电线,肇兴河又黑又臭。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吸引着零星而来的游客。薄弱的基础设施,又赶着他们匆匆离去。
这是曾经贵州乡村的缩影,它有令人着迷的风情,却又深陷贫困。
在旅游扶贫的道路上,贵州将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近年来,贵州统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重点支持武陵山、滇黔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51个贫困县完善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2015年以来,全省投资26.75亿元、政府财政奖补2.4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5075座。整合发改、交通、住建、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资金和国家支持资金等11亿元,支持完善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
组合拳之下,曾经“脏乱差”的肇兴侗寨逆袭为“绿富美”。2013年以来,政府在肇兴侗寨投入5亿多元资金进行房屋整治、河道整治,开展“厕所革命”等,肇兴侗寨焕然一新,成为贵州省评定的首批甲级乡村旅游村寨。
肇兴侗寨景区带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带动景区及周边间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817户贫困户、3484名贫困人口通过肇兴旅游带动参与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带动周边乡镇1.5余人通过旅游相关产业实现脱贫。
贵州,需要更多的“肇兴侗寨”,带动更多乡亲脱贫。
2016年4月,贵州启动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并优先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截至目前,贵州在66个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19495处,其中在16个深度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4490处,建成旅游项目3105个、实施温泉旅游项目31个。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超过3000个村寨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更好的日子
村民彭德义曾经居住在大方县理化乡,日子总是好不起来。
路难走。从彭德义家到县城,先要步行5公里,然后颠簸一个小时。“有点蔬菜瓜果,也难卖出去。”
觉难睡。“屋脚是洪家渡水库,屋后是大山。一到下雨既要担心水位过高淹了房屋,又要担心山体滑坡。”
钱难挣。“一年忙到头,收入还不到5000元。”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彭德义从理化乡搬进县城内的奢香古镇。这个具有彝族风情的特色小镇,集观光、旅游、体验、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2018年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奢香古镇,一头连着贫困户,一头连着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渠道。仅靠着在古镇打零工,彭德义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去年一年的收入。
曾经,大部分农民将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如今,乡村+旅游携手共建增收致富的幸福家园,农民“逆向流动”,踏上返乡之路。
遵义播州区往北行进100公里,到这个行政区最偏远之处便是团结村,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在外打工的张元华带着妻子又回到了村里,开起了一家乡村旅馆,“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块”。
播州区花茂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近400人就业,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里,村民们纷纷吃上“旅游饭”。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在调研中发现,资金问题是阻碍村民共享旅游红利的拦路虎。
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农行贵州省分行创新推出“乡村旅游e贷”,面向乡村旅游经营户推出的“免抵押、利率低、放款快、线上化、信用方式、随借随还、最高30万元”的贷款产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发放贷款29.8亿元,支持1.7万户市场经营主体发展。
更多的路子
1984年,我省以凯里南花苗寨、雷山郎德苗寨等8个村寨为试点,在乡村美景基础上作旅游文章,探索乡村旅游能否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30余年的发展,贵州在乡村旅游扶贫路上,探索形成了以“三变”模式为代表的多种扶贫路径。
2012年前,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外出创业致富的村民陶正学回乡创业,带领村民抱团发展,拉开了娘娘山农村改革的序幕。
2012年,陶正学牵头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打造农旅一体化产业园区。为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量化集体的荒山、湿地、林地等10多万亩资源变为资产,开始猕猴桃、蓝莓、刺梨等精品水果种植和特色养殖。
舍烹先试先行的“三变”改革让农村资源变活,村庄变美,农民变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两次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曾经偏远、贫穷的舍烹村成为中国文明村镇、中国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
“三变”模式之外,还有“美丽乡村”建设的“花茂路径”、特色产业发展的“杉坪路径”“三变”改革推动的“娘娘山路径”、景区带动的“赤水路径”、民族文化创新的“西江路径”、互联网助推的“好花红路径”以及产业融合的“云谷田园路径”等,都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