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护红守绿谋发展 革命老区换新颜

李瑞桥 王钦 孙远桃 龙章榆 李宇

2019年10月15日08:14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在娄山关山脉,有一种小青藤已藏在贵州遵义深山多年。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毅依靠这种青藤,打造藤编产品,每年有400余万元的收入。

马毅从小在娄山关山脚长大,熟悉藤编产业发展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藤编在板桥渐成规模。然而,当时由于受到款式老旧、技艺单一、市场匮乏等因素影响,当地藤编产业面临好做难销的局面,马毅也因此外出务工8年,一方面外出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学先进技术回乡做好藤编产品。后来,遵义大力发展旅游业,娄山关的藤编产业也渐渐有了名气。人们除了知道1935年发生在遵义的娄山关大捷、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重要事件外,还对这里的藤编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娄山关。遵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在板桥镇上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一条街上,已有100余家商户在从事藤编加工工作,产品远销北京、重庆、江浙等地,藤编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千万级产业。” 马毅说。

而娄山关藤编产业的发展,只是遵义守好用好绿色资源、保护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缩影。70年来,按照“以红为主、以红带绿、红绿并重”的发展思路,遵义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探索旅游发展路径,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的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如今,革命老区发展欣欣向荣,群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借力红色资源 产业持续发展

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北面一隅的娄山关山麓,树木长势旺盛,山上满目苍翠,遍地长满了野生青藤和方竹。村民们在树林间一拉一扯,时不时挥舞着镰刀,割起一条条青藤,砍下一棵棵方竹,带回家中加工成藤编产品。

村民正在编织藤编产品。王钦 摄

“板桥人与青藤有着一种‘不解之缘’,这里的藤编产业在解放前就已经初具雏形了,如今大家依靠这种绿色植物实现了发家致富;小青藤变身‘摇钱树’,全靠一代代人守住了这种‘绿色财富’。”今年56岁的马毅,自幼喜欢跟随爷爷学习藤编技术,听爷爷讲藤编的“故事”。

娄山关大捷使得当地闻名于世,然而,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当地村民虽有编织藤编的手艺,却没有消费市场,藤编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省道通过娄山关,来当地买藤编制品的“过客”才逐渐多起来,以至于藤编成为当时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几起几落,现在,藤编已经成为当地重点产业。

“过去藤编只能卖给当地人,销量相当有限,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红色旅游的带动,我们的产品不再愁销。”马毅对此感受颇深:娄山关景区每到夏季便会迎来旅游高峰,特别是2017年5月以来,娄山关景区完成了以“娄山十景”为代表的一期项目建设,每天都有大量的旅行团到此旅游。由于板桥镇距离娄山关近,游客经常来此选购藤编产品。

依托天然的地缘优势,藤编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对此,汇川区委、区政府出台扶持方案,从培训、教育、资金、维权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返乡农民工政策支持和保障,让农民工带回的市场观念、技术和经验得以落地,同时也实现了发达地区与落后乡村的联系和对接,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真正动力。

游客多了,不仅板桥的藤编产品受欢迎,而且乡村旅游也日益火爆起来。“在娄山关景区带动下,板桥村的乡村旅馆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316家,已经成为拉动全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板桥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忠说,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村民们改床位、定标间、搞餐饮,纷纷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实现年人均收入达11000余元。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