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海花把“鏽水田”變“致富田”【7】

4月17日,貴州省大方縣長石鎮長青村長勢良好的海花。何志剛攝 |
暮春四月,正是農忙時節,在貴州省長石鎮長青村海花草種植基地裡,工人們正在給海花草打藥、除草。此前,這裡曾經是一片鏽水田,村民用來種水稻。
“傳統水稻種植,畝產谷子600-800斤,能出大米500斤,按現在的市場價5元1斤計算,種水稻畝產收入大約在2500元。”長石鎮黨委書記楊榮祥向筆者算了種植水稻的收入賬,而且這還是沒有扣除人工費、種子、肥料等成本的收入。
相比海花種植,傳統的水稻種植產值並不高。同樣的一塊土地,換成種海花,產值卻增加了十來倍。
韋興寬是海花基地的技術管理員,從土地平整到海花種植,再到除草採收以及銷售,他全流程參與,是海花種植的“明白人”,他也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畝產生海花15000斤到17000斤左右,市場價每斤1.5元,8斤生的烘干1斤,干海花每斤是25元。平均下來畝產收入在25000元左右。”
“海花種植是致富增收的好產業,當初引進項目,鎮裡可沒少下功夫。”楊榮祥介紹,為了積極穩妥推進海花產業,專門對長石周邊的繡水取樣檢測,PH值大多在6.3左右。咨詢相關專家后,認為當地的水文環境很適合海花生長。
經過多方論証種植海花的可行性后,長石鎮動員當地種植大戶孫時龍,採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企業和村民多方互利共贏。
韋興寬介紹,海花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畝地從播種到採收,平均下來用工30個左右。工人工資根據工種不同,工作量不同,每天在120元到150元不等。
常年在基地務工的長青村村民王介說,自己從一開始就參加挖田,之后的撒種,打藥、除草,收海花也參加了,一個月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下來大概能掙30000元。
通過示范引領,更多的人看到了海花種植的大好“錢景”,紛紛投資種植海花。海花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到大,逐漸成為該鎮的致富門路。
喻峰是長石鎮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過去長期在外發展,看到家鄉海花草種植取得成效后,去年選擇回鄉發展,以每畝500元至600元不等的價格流轉土地種植海花,一年的時間便嘗到了甜頭。
喻峰說“這個產業確實可以做,現在已經投資四五百萬元了,如果把這個產業做起來了,不光我賺了錢,同時也能把鄉親們帶起來。我給當地的農戶的工資都要偏高一點,最低都是120元一天。去年當地有一家兩個老人在我的基地務工,到年底共結了5萬多塊錢的工資。”
目前,長石鎮的海花草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000畝以上。海花草在吸附重金屬、淨化水質等功能方面也很顯著。海花產業的發展,讓“鏽水田”變成了“致富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張純、鄭吉軍、何志剛)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