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一座五拱橋 架起幸福路

陳潔泉
2023年04月15日08:2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2016年,海元村最后一位撐船人“失業”了。

現如今說起這件事,他仍然拍著大腿,扯著大嗓門,樂呵呵地說:“那是好日子來了!”

他口中的好日子,緣起於一座五拱橋。

航拍下的海元村五拱橋。人民網 涂敏攝

航拍下的海元村五拱橋。人民網 涂敏攝

海元村最后一位撐船人的願望實現了

這位撐船人叫黃碑柱,貴州省威寧縣海拉鎮海元村人。滇黔兩省交界處的牛欄江,是他營生的老地方。

層層疊疊的大山堆出威寧縣城到海元村將近100公裡的路程,嵌在烏蒙之巔深山褶皺裡的海元村,橫亙門前的高山江河成為阻礙出行的天塹。牛欄江的對岸,則成為海元村人外出的方向。

牛欄江畔一隅。人民網 陳潔泉攝

牛欄江畔一隅。人民網 陳潔泉攝

於是,一支長篙,一艘渡船,撐起了海元村的生計。趕集賣貨、上學務工、走親訪友、看病就醫……百余米寬的江面上,祖祖輩輩的海元村人來回擺渡。九十年代末,黃碑柱接過了撐船的接力棒。說起擺渡往事,他打開了話匣子。

海元村曾經的渡船停靠在橋底下。人民網 陳潔泉攝

海元村曾經的渡船停靠在橋底下。人民網 陳潔泉攝

“趕集日總忙得不可開交。”海元村河谷深切,土地貧瘠,村民常年隻能零碎地種些包谷、洋芋,再養些牛羊,烤些土酒,拿到對岸賣了換糧食。在黃碑柱的印象裡,一到趕集那天,村民陸陸續續背上貨物、拉起牛羊,天還沒亮渡口就已經排滿了人,10多個人渡一輪,一天來回得20多趟。

“漲水時,單程得花近30分鐘,加上拉著牲畜會被沖走不說,還可能翻船。”在黃碑柱近18年的撐船生涯裡,保障平安順利渡運是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提心吊膽但又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聽到“翻船”二字,黃碑柱的老伴冷菊青搶過話茬:“有一次他掉下水,飄了很遠才被救上來,還是別人擺給我聽,我才曉得,嚇死咯。”不只是她,海元村人幾乎都有這個顧慮。

會翻船、載人少、出行運貨不便……顯然,撐船渡江,僅僅是海元村無奈的出行方式,並不能長久倚靠,更滿足不了村子的發展需求。“如果能架上橋該有多好!”雖以撐船為生計,但這卻是黃碑柱的願望,也是海元村世世代代村民的期盼。

2016年,海元村修橋了!一座100余米的五拱橋在牛欄江畔上熠熠生輝。

撐船人“失業”了,停靠在橋底下的那艘船與海元村人的渡船記憶一並成為歷史。如今,70歲的黃碑柱每天都要從橋上走路到對岸,出村趕集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一座100米的五拱橋接續了海元村的希望

江上一橫,便成一座橋。但對海元村來說,修座小橋,是件大事,能幫大忙。

有了橋,這個藏在山坳裡的村庄的新生活冒出了頭:村民隨時可以外出了,村裡的農產品能賣出去了,牛羊有人上門收購,烤土酒的名聲傳了出去,家家戶戶買來了摩托車、三輪車、小轎車,收入也翻了幾番。

這座橋,不僅解決了海元村的出行問題,更讓海元村人有了致富振興的干勁。

航拍下的海元村五拱橋連接兩岸。 人民網 涂敏攝

航拍下的海元村五拱橋連接兩岸。 人民網 涂敏攝

一早,村民冷統乖就圍在自家酒甑邊上忙活,再過幾天,他烤的土酒就能打包到對岸的集市上賣個好價錢。

烤土酒,是冷統乖家祖傳的手藝,無奈的是過去因交通不便賣不出去做得極少。修這座橋前,冷統乖在昆明務工,一年外出四個多月。“騎摩托車繞一個多小時山路到鎮上坐車,還得6個多小時才能到昆明。”

2016年橋修好后,冷統乖二話不說就辭去了外面的活兒。

回到村裡的冷統乖種上了包谷、新建了灶台和烤土酒廠房,擴大了烤土酒的規模,還新修了養殖圈舍。

“包谷用來烤酒,酒糟用來喂牛羊,生態又增收。”幾年過去,冷統乖的種養殖和烤土酒都做出了“名堂”,如今養了近40頭牛、羊、豬,一年能烤10余噸土酒,年收入近7萬元。

告別撐船渡江的日子,海元村的發展振興路也走得越來越好,不僅更新了萬畝花椒、黨參之鄉,外聯內通、串戶通組,封山育林、生態修復的海元新名片,土酒產量和外銷數額更是年年攀升。

“我們的酒在對岸集市上很有名氣,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開始烤酒。”說話間,冷統乖盛起一碗酒嘗了嘗,濃濃的酒香越過重重山崗,與海元村過去“運不進來,賣不出去”的日子一同飄遠。

站在海元村高處俯瞰牛欄江對岸。人民網 陳潔泉攝

站在海元村高處俯瞰牛欄江對岸。人民網 陳潔泉攝

無論是渡口建橋還是溜索改橋,用一座橋,連接鄉村振興“最后一公裡”,海元村的案例僅僅是貴州以交通打通區域發展通道的小小縮影。如今,萬橋飛架的黔貴大地,舊橋與新橋,小橋與大橋交相輝映,已建和在建的3萬余座橋梁共同筑起了貴州兒女走出125.8萬山頭的出山通途,接續著發展振興的新希望。

(責編:敖嘉鈺(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