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縣城關鎮:“蔬”寫好“豐”景

近年來,施秉縣城關鎮積極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立足村情實際,把設施農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讓“菜籃子”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錢袋子”。
採摘草莓。楊旭攝
日前,筆者走進該鎮平寧社區種植戶馮昌學家的果蔬大棚,成熟待摘的草莓靜靜地“躺”在地上沐浴陽光,種植戶穿梭在大棚裡忙著採摘,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我家種植大棚果蔬有好幾年了,有30個大棚,總面積有200來畝,主要種植草莓、火龍果、羊肚菌、番茄、豌豆等,今年的收成還不錯,目前,已經創收20來萬元。等這茬賣完,我種上黃瓜、豇豆,這樣既給大棚倒了茬,又能讓這茬蔬菜提前上市賣上好價錢。你看,這個大棚,我還培育了200來畝的烤煙苗,這幾天也要馬上也要運走移栽……收成好的話,今年搞個100來萬收入沒問題!”馮昌學滿臉喜悅地向筆者介紹起了他的致富路子。近年來,施秉縣城關鎮鎮堅持“一村一品”發展思路,把發展特色蔬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致富帶頭人+農戶”模式,致力於蔬菜大棚產業的發展,圍繞市場需求,通過城鄉配送、訂單農業,不斷拓寬大棚的蔬菜銷售渠道,精心打造城東社區、平寧社區兩個500畝“菜籃子”基地,通過吸納務工、土地流轉、訂單種植等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全鎮種植蔬菜1.2萬余畝,形成政府引導,大戶帶動、農戶參與、群眾致富的生動局面。
為摘種的蔬菜蓋上薄膜。楊旭攝
將蔬菜蓋上薄膜。楊旭攝
“我這個棚是1畝2分地,蔥苗每平米是40元,僅蔥苗這一項就能出2萬來塊錢。賣完過后,我再種一茬香菜、一茬柿子,這個棚一年純收入就有5萬多塊錢。”說起大棚的經濟效益,農戶楊昌文難掩喜悅之情。
採摘新鮮蔬菜送入市場。楊旭攝
下一步,該鎮將以“黨建引領+聯村共富”為方向,聚合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引導農戶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延伸產業鏈條,著力解決抱團合作內生動力不足、發展資源融合能力不強等問題,既豐富群眾“菜籃子”,又鼓足菜農“錢袋子”,推動強村富民,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楊旭、劉子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