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青山富民記丨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雲貴山實踐

2023年04月04日15:10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雲貴山緊依湄潭縣城,與貴州北緯27℃茶山相連成片是湄潭翠芽的核心產區,在這裡,茶樹遍野。

雲貴山春景。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提供

雲貴山春景。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提供

茶山不負春

“今天你採了多少?”

“我採得不多,你們年輕人手腳快,採得多一些。”

大家相互探看採茶的“成績單”,有時心裡還較著勁。

31歲的顏季秀十年前從畢節嫁到南江村,期間也曾到過浙江打工,但因為孩子年幼需要照顧,她便不願意再出遠門。她認為,比起掙錢,陪伴和教育孩子更加重要。

湄潭雲貴山茶園裡剛採摘下來的茶青。仇正騰攝

湄潭雲貴山茶園裡剛採摘下來的茶青。仇正騰攝

南江村種茶少,但每年都有很多種茶人來接他們去採茶。

“我們願意早點起床,這樣能多採摘一些,收入也更多一些。”一個上午,顏季秀採了近三斤茶青,按每斤30元的人工費,她掙了近90元。

茶山上採茶的男性相對較少,44歲的龍太明是其中之一。

龍太明在湄潭縣城的一家酒店做維修工作,工作之外的時間被他充分利用起來:“茶山老板不要求上下班時間,我有事情隨時都可以走,多採點就能多掙點零花錢。”這種靈活就業的方式吸引了很多附近的村民到茶山“兼職”。

當採茶人背著裝滿茶葉的背簍下山時,鐘亞嵐就開始給大家計重:“兩斤八兩……三斤二兩……兩斤五兩……”不管多與少,採茶人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

青山不負茶人

二十多年前,雲貴山隻有一條崎嶇的小路通往山下,村民幾乎都以種植玉米為主,日子很苦。但就是這樣不適宜耕種的環境,卻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雲貴山晚霞。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提供

雲貴山晚霞。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提供

“我們不用打農藥,茶葉都不會長虫,因為早晚溫差大,虫子壓根就沒有生存機會。”鐘亞嵐說。

雲貴山有悠久的種茶歷史,有多久,沒有人說得清,但是山間已被編號保護的三百多株古茶樹証實了這一說法。

2000年,國家開始在西部地區大規模還林還草。一批又一批茶葉技術推廣人員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了雲貴山,有了方向,有了技術,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開始上山開荒種茶,一刀一鐮把玉米地變成了茶園基地,荒山上也種滿了茶樹。

茶樹種下去的頭三年幾乎沒有收成,村民們也沒有閑下來,而是通過到茶廠打工、請教當地的做茶老師傅等方式學習種植、加工的技術。

2001年到2002年,雲貴山上的村民開始在家修建茶葉工坊,多數程序以手工完成,一天隻能制作兩三斤干茶。

遇上趕場天,村民們又將干茶背到縣城售賣,在當時一斤湄潭翠芽能賣四五十元,下山的負重減輕了,收入還比種玉米翻了幾番。

茶人不負青山

嘗到甜頭的村民們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升制茶技術。

年復一年,如今的雲貴山,漫山遍野都是茶園,家家戶戶都種植、加工茶葉。水泥路從山下修到了家門口,產業路也延伸至茶山上。

雲貴山產業路延伸到茶園。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提供

雲貴山產業路延伸到茶園。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提供

路修好了,村民們也不用再背著茶葉下山售賣了。每到春天,不少來自重慶、貴陽、遵義的游客也會帶著家人來到雲貴山體驗採茶、制茶的樂趣。

湄潭雲貴山茶農採茶。仇正騰攝

湄潭雲貴山茶農在採茶。仇正騰攝

鐘亞嵐除了打理茶葉加工場外,還常常接待自駕游的客戶。

家庭式的茶葉加工場辦起來了,除了指導村民種植、加工、選苗育種外,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周會不定期到山上檢查加工場的衛生情況,抽樣檢測茶葉農殘。

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楊冬說:“我們必須保証讓消費者喝到的每一口茶都是‘干淨茶’、‘放心茶’,守護好‘湄潭翠芽’‘遵義紅’品牌。”

在遵義,像雲貴山這樣因茶興業、以茶致富的村庄還有很多。據統計,遵義市涉茶鄉鎮達到133個,其中萬畝以上的鄉鎮達56個、村32個,種植15畝以上茶園的家庭農場1.09萬戶,產業覆蓋25.1萬戶100萬余名茶農。

雲貴山的綠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銀山。茶產業帶來的富足生活,讓這裡的村民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文/圖 涂林念)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