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遵義視窗

“國家級文化示范園區”的金字招牌何以花落貴州邊陲小城【9】

2023年03月31日09:07 |
小字號

正安縣吉他文化廣場。
正安縣吉他文化廣場。

3月28日,江蘇蘇州,在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作會議上,貴州省正安縣獲得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授牌。這一塊國家級金字招牌的背后,有著這麼幾個數字“300”“126”“50,000”“15,000”“100,000”“6,000,000”“56,800”。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數字很簡單,但隱藏在數字之下的,卻是正安吉他產業十年的艱辛發展歷程。

時間回到1987年,這一年300名正安姑娘背著行囊踏上了南下廣州的旅程,這是正安縣第一次有規模、有組織地向發達地區輸送勞動力。1989年6月6日,人民日報以《轉移——跨越世紀的選擇》為題,專門報道了正安縣的勞務輸出,這種大膽的做法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自此開始,正安富余勞動力持續輸出,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其中一部分人慢慢的走進吉他加工車間。

也就是這次歷史時期的選擇,埋下了正安吉他產業蓬勃發展的“種子”。

2012年,幾乎是零工業基礎的正安開始尋求突破,但是對於正安這個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與高速公路不沾邊的黔北邊陲小城,想要引回一個像樣的產業,可以說“天不時、地不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正安從“人”入手,全面實施“鳳還巢”工程,大打“親情牌”,建好標准廠房,著手“筑巢引鳳”。在招商過程中,人們驚奇的發現,外出務工的人中有近5萬人從事吉他行業,其中不乏自己創業建工廠的人。

2013年,這群“掙了票子、換了腦子、學到點子”的正安人帶著吉他產業回來了,這次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自此開始,正安的吉他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十年間,正安吉他產業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從1到126的發展,很快就已經成為一個年產吉他600萬把,佔全球吉他產量的七分之一,全球最集聚、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園區內共有288個吉他相關專利,56個自主品牌,憑借優良的吉他制作工藝,正安吉他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直接依靠吉他實現就業的人口就達到1.5萬人,更是帶動近10萬人端穩了“吉他飯碗”。

2019年9月4日,人民日報用一整版刊發了標題為《吉他出山記》的文章,講述了正安吉他的發展故事。

2020年12月8日,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區獲得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資格。此時的正安吉他產業發展之路,開始從單純的吉他工業開始向吉他文化、吉他旅游延伸,正安吉他“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開始照進現實。

其實從吉他產業落地正安開始,正安就開始基於吉他工業向吉他文化延展,從吉他文化廣場的規劃建設到吉他風情街的落成,從小說《在路上》、音樂劇《吉他吉他》的創作到電視劇《吉他兄弟》的熱播,從吉他音樂節、吉他制作大賽到日常的隨處可見的吉他路演,都描繪著正安吉他的發展軌跡。

吉他賦予了正安“吉他之都·音樂之城”的稱號,正安吉他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也有了新的內涵。2022年伊始,正安吉他“五進”活動(吉他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悄然在正安興起,此時正安吉他所代表的就不單單是一個產業、一把樂器,它已經成為正安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載體——讓吉他文化融入正安人的血脈、特別是年輕人一代的血脈,讓吉他文化成為正安城市的靈魂,讓吉他文化成為正安最靚麗的IP,讓正安成為最具魅力的“吉他之都·音樂之城”,最終實現“音樂讓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標。

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正安縣參加吉他培訓人員達56800余人,佔全縣常住人口的1/6,“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

2022年“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景區”成功晉級為國家4A級景區﹔

2023年3月,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成為貴州省唯一一家通過驗收的國家級產業示范園區並獲授牌。(文/圖 賈越峰)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