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非遺進校園 文化共傳承

“同學們,來跳舞咯!”
“來啦來啦!”
……
邊陽鎮栗木小學開學第一課。
2月13日,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羅甸縣邊陽鎮栗木小學在一場歡快的苗族“夜樂舞”中拉開序幕。同學們身穿苗族服裝,手持銅鼓、皮鼓、擊鼓棒、粑棒,在歡快的節奏和韻律中擊鼓、舞帕、擊棒。女生動作輕盈婀娜,男生動作鏗鏘有力,韻味十足的民族傳統表演,讓同學們現場感受到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羅甸縣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引導作用,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在“雙減”政策實施后,羅甸各學校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將非遺文化融入校園課后服務,在豐富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發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開學第一課,學生跳夜樂舞。
“作為苗族兒女,學習夜樂舞讓我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民族自豪感也更強了。”舞蹈隊隊員學生楊巧說,作為苗族子女,能夠把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校園內傳承推廣,自己感到很自豪。
“學習夜樂舞,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還激發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舞蹈隊領隊學生徐佳佳說,舞蹈隊隊員來自各個年級不同的班級,大家在一起學習舞蹈,既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團結,又體驗到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樂趣。
開學第一課,學生跳夜樂舞。
“學校把夜樂舞的傳承寫入校本教材,並融入學校大課間、第二課堂等教學活動進行推廣與傳承。”據邊陽鎮栗木小學副校長歐子柱介紹,非遺項目“夜樂舞”起源於栗木,因近年來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缺少接班人,傳承存在一定困難。從2015年起,栗木小學依托當地傳統文化背景,把夜樂舞傳承作為學校的特色項目引入校園,並邀請苗族“夜樂舞”傳承人到學校教授、指導,開設了夜樂舞、竹竿舞等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課程,組建了夜樂舞表演隊,還成立專項課題對夜樂舞的傳承進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新時代傳承民族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舞蹈隊指導教師講解“夜樂舞”技巧。
據悉,苗族“夜樂舞”全舞以擊鼓、舞帕、樂舞三段式進行表演,是一種由銅鼓、皮鼓、擊鼓棒、粑棒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苗族舞蹈,又被稱為“東方迪斯科”,是羅甸縣邊陽鎮新場村拉來寨苗族同胞在節慶夜晚所表演的一種集體舞蹈,目前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07年5月,苗族“夜樂舞”被列入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文 王孝文、王曉智、黎慶賢、張良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