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銅廠小學校長秦紹斌——
扎根大山 守護花開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一大早,秦紹斌前往鎮上的教育服務中心。山路蜿蜒,他卻輕車熟路。新學期,學生們的教材到了,上千本教材裝滿了他的面包車。
這裡是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龍場鎮的銅廠小學。在這所村小近59年的歷史裡,秦紹斌擔任校長的時間佔了近1/3。2005年,秦紹斌擔任銅廠小學校長,那時的銅廠小學,還是可渡河岸邊的一間土牆瓦房,與雲南省宣威市的村庄隔河相望。
雖然已在該鎮別的村小待了10年,初到銅廠小學,秦紹斌還是驚訝於簡陋的辦學條件:一間100多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6個小教室,學生桌椅是用15厘米左右寬的木板搭成的,木板刷上黑油漆就成了黑板。“六七十個學生擠在一間教室裡,有的學生寫字還需要站起來,否則手伸展不開,沒法書寫。”秦紹斌回憶道。
那時,秦紹斌發現,銅廠小學所在的銀溝村有一些孩子沒學上。“一個是因為家長意識不夠,不願送小孩上學。另一個是因為學校容量有限,送來也沒地方讀書。”針對這種情況,秦紹斌一邊多次到小孩家中“勸學”,一邊協調將堂屋作為臨時教室,讓“超齡兒童”也能在學校擁有一張書桌。到2008年,村裡所有的適齡小孩都上了小學,銅廠小學的學生人數也達到390多人。
同樣在2008年,秦紹斌迎來了第一批特崗教師,他稱他們為“08特崗”。“08特崗”教師來的那天下著大雨,秦紹斌帶著7名村民,騎著摩托車去龍場鎮,接特崗教師回學校。到鎮上的路有20公裡,需要翻越陡坡,其中尤以天生橋一段最為險峻。“天生橋”並不是一座真的橋,而是一段路,將分屬貴州和雲南的兩座大山連接起來,就像一座天然的橋。“山高路窄,道路泥濘,20公裡的路騎摩托車花了九十來分鐘。”秦紹斌清楚地記得,當時他載的是20多歲的周華。“小姑娘雙手緊緊抓住摩托車后座的鐵架,雙腿緊緊夾住車身,到學校的時候,她雙手雙腳發麻,已無法站立。”
“如今條件改善了,更多老師留了下來。”2009年,銅廠小學從河岸邊的瓦房搬至新建的兩層教學樓,學生們擁有了標准的課桌椅﹔2017年起,教師宿舍、學生宿舍陸續建成投用,到鎮上的路也拓寬硬化,師生出行更加方便。每一批特崗教師來,秦紹斌都會親自到鎮上接。如今,“19特崗”已經可以坐面包車到學校了,隻需半個小時。
教學條件改善,教師隊伍穩定,銅廠小學的教學質量也穩步提升。從2010年起,銅廠小學的教學成績連續13年位居龍場鎮第一,近幾年已跨入全縣前列。
擔任校長快18年,秦紹斌依然在一線教學,他帶的班級學習成績一直位列鎮上的前三名。“過去,不少學生跑到河對面去上學,這幾年還反過來了。”秦紹斌自豪地說。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14日 第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