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黃大發和“大發渠”(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57))

本報記者 彭訓文
2021年07月22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今年2月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一位老人用實干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黃大發。

黃大發所在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是一個被黔北深山藏得死死的村庄。缺水,曾深深困擾這個村子的發展。“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在採訪中,黃大發向記者說起這裡祖祖輩輩吟唱的一首民謠。

其實,村子幾公裡外就有一條螺螄河,但兩岸懸崖峭壁像一把鋒利的刀,割斷了村裡人喝水的夢。村裡很多人認了命,但黃大發沒有。24歲那年,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村民推選為大隊長。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引水。從上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領著村民開始修渠。由於缺乏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脆弱的溝渠被沖得稀巴爛。修修補補十幾年,水還是進不了村。

“沒得文化,光靠蠻干,這條渠就修不通。”隻有小學文化的黃大發決心學習水利技術。1989年,54歲的他獲得在楓香區水利站跟班學習的機會。很多字不認識,他就一個字一個字地學﹔不懂測繪,他纏著技術員講解……3年下來,他硬是學成了。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遭遇一場持續3個多月的大旱,黃大發心一橫:“再修一次渠!”縣、鄉政府從當時拮據的財政裡劃撥6萬元和19萬公斤玉米,可仍有1萬多元缺口需村民集資。盡管失敗了多次,可聽說要修渠,村民還是挺激動,湊錢、借錢、賣東西換錢……望著一張張皺巴巴的零錢,黃大發流著眼淚立下了軍令狀——“這次還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証,我拿命來換!”

正月裡的一個大雪天,黃大發再次領著隊伍上山。施工隊鑿壁打槽,村民挑土砌堡。餓了,大家吃自帶的飯﹔渴了,喝幾口河溝舀來的水,就這樣從天亮干到天黑。修到最陡的擦耳岩,大伙的腳像踩在雲上,沒人敢動工了,黃大發帶頭將繩拴在腰上翻了過去……

水渠一點點往前延伸,河水“爬”上了陡坎、峭壁、懸崖。3年間,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終於通水了!那天,村裡到處是鞭炮聲、歡呼聲,黃大發哭得像一個孩子。

如今,這條被村民命名為“大發渠”的一渠清水流入家家戶戶,流入梯田、果林,村民摘掉了窮帽子。村裡,新樓房、游客多了﹔村邊,通往山外的高速公路橋——大發渠特大橋逐步合龍。在鄉村振興的新征途上,黃大發和村裡人又有了新目標、新奔頭。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7月22日 第 01 版)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