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老城小學:發揮“五老”智慧和力量 打造“靜待花開”特色學校

2020年12月23日11:2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遵義市老城小學開展愛心捐款活動。
遵義市老城小學開展愛心捐款活動。

近年來,遵義市老城小學關工委以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承紅色教育為主線,以黨建帶關建和“五好”關工委鞏固創建為抓手,以開展特色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五老”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打造“靜待花開”特色學校,千方百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和安全成長,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多次被評為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

黨建帶關建,點滴情潤老城娃

學校黨總支部歷年來高度重視關工委工作,成立了由校長任第一主任,黨支部書記任主任,退休老支書任常務副主任以及轄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社區書記、“五老”、轄區派出所法制輔導員等任副主任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三帶三確保”黨建帶關建工作模式為載體,始終堅持做到“四納入”(即:納入學校黨建工作目標、納入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計劃、納入學校整體議事日程、納入工作檢查考核內容)、“五同時”(即:與學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宣傳、同總結、同考核),努力構建“黨政推動、關工委主動、黨建帶動、各方聯動、資源共享”的工作格局。

一是加強黨員教師隊伍建設,發揮黨員模范先鋒帶頭作用。學校現有在職黨員51名,佔教職工人數40%,80%在教學一線,學校黨總支部除要求高質量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外,還成立了遵義市老城小學“黨員基金”,積極動員黨員同志為學校的貧困學生和留守兒童捐款獻愛心,同時為留守兒童當好代理家長,為學困兒童樹立信心,用“大手牽小手”的力量,充分發揮了黨員的旗幟作用。

二是發揮老黨員傳幫帶作用,凝聚關心下一代工作合力。近年來,隨著學校青年教師隊伍的壯大,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一直就成了學校黨總支部和關工委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實施“青藍工程”就是解決問題的捷徑之一。學校實行老教師“一帶一”或“一帶幾”模式,充分發揮老黨員、老教師經驗豐富等優勢,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同時,為更好地凝聚關心下一代工作合力,學校黨總支部積極整合校外人力資源,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訓,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目前,精心守望,潛心育人,靜待花開的辦學理念已深入教師團隊,有力推動了關工委工作的扎實開展。

三是積極為“五老”發揮作用搭建平台。學校關工委成立了以退休老領導、老干部、老教授、老同志、老教師等30余人為骨干的“五大員”隊伍,並積極發揮他們的優勢和作用,學校周邊環境整治時,他們是學校巡視員﹔學校開展大型活動時,他們是學校的輔導員﹔教師缺崗時,他們是學校的頂崗員﹔開展法制教育等主題活動時,他們是向學生宣傳的宣講員﹔師德師風教育整頓時,他們是學校的監督員﹔學校實施青藍工程時,他們是教師的引導員,孜孜不倦,侃侃而談,成為年輕教師明亮的航燈。

以“紅”育“德”,老城沃土出新芽

遵義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紅色城市,如何把紅色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作為遵義市“長征故事進校園”示范學校,老城小學關工委主動作為,以“傳承紅色文化·共筑中國夢”教育活動為載體,把紅色文化高度融合到學校教育的一點一滴中,內化師生精神世界,外化師生一言一行,讓紅色文化從紅領巾開始涓涓流淌。

學校關工委每月定期開展一次“弘揚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國旗下的講話﹔班級每月開展一次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還通過“紅領巾廣播站”宣講紅色故事,營造文化環境﹔組織學生觀看紅色愛國電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洗滌心靈,樹立理想,讓紅色文化滲透到學校每一個角落,讓師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紅色之魂。

筑平台,培育滋養心靈沃土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中的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紅色歷史,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用革命文化傳播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義市老城小學於2017年建立了紅色文化陳列廳。

陳列廳作為黨建帶關建的教育活動陣地,由各紅色文化活動社團緊跟時代脈搏每月更新展示作品,如:通草堆畫社團、紅色童謠社團、書法社團、美術社團、手工社團等,並組織新入校師生排班輪流參觀學習,同時向根據上級安排到校參觀學習的團隊開放,達到資源共享共教共受益的教育原則。

另一方面,學校關工委經常組織學生到遵義會議會址進行專業的解說培訓,並從中選出優秀的學生講解員,跟隨遵義市舉辦的“遵義會議、永放光輝——行進中的遵義會議紀念館”到全國各大高校宣講遵義會議,傳播紅色文化。千裡之外的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大學等高校裡也留下了老城小學小小講解員的足跡。

2018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閉幕式上,學校13名紅色宣講員將遵義的紅色文化、長征精神以及紅城少年的風採展現在全國人民的面前。孩子們無伴奏朗誦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他們氣宇軒昂,精神飽滿,由著名舞蹈家黃豆豆老師和小舞蹈演員們為他們伴舞。在紅星歌的激昂旋律裡,將遵義這片沃土上所根植的紅色文化鐫刻在東方明珠之上,浸潤到更多人心中。

老城小學學生張瑞凝就是在這樣的義務宣講活動中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小小講解員。在2017年寧夏大學的巡講中,學生張瑞凝同學作為年紀最小的講宣講員,為時任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慕德貴及寧夏大學校長進行講解,得到了他們一致的稱贊和好評。幾年間,她主動將參加宣講活動所獲獎金捐予需要幫助的同學,要求自己不僅要把英雄模范的故事融入宣講中,更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做像他們一樣的人。張瑞凝同學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志願講解員”稱號,“貴州省新時代好少年”“遵義市新時代好少年”“遵義市優秀宣講員”等稱號。2020年10月27日,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在北京聯合發布36名“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張瑞凝同學就是其中一員。在得知自己成為全國36名“新時代好少年”后,張瑞凝說:“作為一名新時代好少年,今后將繼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傳承好紅色基因,踐行好‘新時代好少年’的精神風貌。”

促融合,學校教育植入紅色基因

從2017年開始,學校關工委每年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組織開展“國防教育素質拓展周”紅色訓練營學生活動。通過訓練營活動,培養了孩子們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激發了同學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為了讓孩子對長征有更直觀的認識,學校關工委與遵義會議紀念館聯合,組織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假期裡邀請紀念館專業的講解員為同學們進行專業的講座﹔孩子們走進紀念館,走近文物,學習到了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每年開展了“長征故事個個紅、老城花兒朵朵開”講故事比賽活動,《放牛英雄王二小》《革命英雄董存瑞》《一袋干糧》《紅花崗上的彩霞》,一個個紅色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孩子們用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精彩地詮釋了紅色經典的意義﹔還開展了“童心頌美德、紅星進校園”童謠創編活動。通過系列活動開展,紅色理念已深入學生,深入少年,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三困三幫”暖心田,老城新苗節節高

學校關工委在精准幫扶工作中,以開展“三困三幫”活動為載體,實施了“品困生”由關工委領導班子成員+班主任幫,“學困生”由教導處+學科任課教師、校外輔導員幫,“貧困生”由黨員教師+社會資源幫的“三幫”模式,實現了精准幫扶常態化。目前,學校關工委共幫助矯正了10多名道德行為失范的學生,幫扶了200多名“學困生” 和“貧困生”。活動的開展推進了“服務型黨組織”向縱深發展,提升了關工委工作實效,精心守望、靜待花開結出了碩果。

同時,學校以構建家庭教育為中心,以“立德樹人、家校共育”為目標,創新管理模式,建立了家長學校,通過組織專題培訓會、家長會等形式,增強家長的科學育人意識﹔通過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特色活動,達成育人共識﹔通過搭建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促進家校聯盟的溝通交流﹔通過與社區家長學校、友鄰單位聯動,彌補學校教育的局限﹔通過“大家訪”、“送溫暖”拓展家長學校視野,傳播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和方法,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建共贏的良好局面。

傳承創新放光彩,老城新蕾朵朵開

不斷探索創新才能使“五好”關工委得以鞏固創建並具有活力。學校黨支部、關工委積極探索創新,多方聯動作為,充分整合資源開辦了“城市少年宮”和“課后服務中心”,組建了學生興趣社團,開設了管樂、民樂、京劇、通草堆畫、足球等20余個特色社團活動。並根據少年兒童的發展需求和興趣愛好,設計不同的培養方式,聘請了遵義市知名骨干教師、部分專業特長教師授課,堅持開放式管理,做到室內室外、課內課外相結合,實現了校內校外資源的整合,形成了教育合力,既彰顯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豐富了學校教學內容,活躍了校園生活,培養了一批多才多藝的學生,又有效解決了三點半學生放學后無人看管等問題,學生開心,家長放心。近年來,通過學校關工委的配合和努力,共有375名學生受到各類表彰獎勵,其中210名被評為全區“新三好”學生,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表彰。

近年來,遵義市老城小學關工委一以貫之、腳踏實地地進行思考、實踐和總結。注重精心組織,立足紅色文化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如此,才有了學生“一個人的升旗禮” 抓拍圖片被記者發布到全國各大媒體,點擊率達3000多萬,亮相《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才有了學生在校外集體向國旗敬禮的感動場景﹔才有了學生在九寨溝突遇地震時保持鎮定、機智逃生的典型事跡,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人生不得恆少年,一枝一葉總關情。老城小學就像一棵挺拔的大樹,每一個孩子都在枝葉間舞動著他們純真快樂的童年,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期不同的花,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溉,還需要陽光、水分以及呵護他們的園丁。而老城小學的每一位“五老”和教師,都在用愛與責任呵護幼樹的成長,我們潛心靜待花開。(文/圖 胡隆霞)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