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铜仁视窗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2022年12月14日17:00 |
小字号

多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

铜仁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湘楚,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秀美,自古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之美誉,今戴“黔东明珠”“西部名城”之美冠。

这些年来,铜仁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从原来的生活“调味品”变成了现在不可或缺的“正餐”,“崇仁尚义”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彰显出“容人之量”“助人之德”“成人之美”的独特气质,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人文精神故园愈发显著。

  “我的家乡梵净山,鸟语蝉鸣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源,群山巍巍雾缠绵……”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时代同频,文化设施惠及万家

12月初的铜仁城区,空气中带着微微严寒,锦江河沿江步道上,休闲娱乐的市民依旧活跃。

广场一隅,碧江区许韵兰公共阅读空间作为文化打卡新地标,恬静、雅致的书香随着江风飘荡,沁人心脾。市民们或在座位上安静阅读,或在自主寻找想要借阅的书籍,浓厚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

据了解,许韵兰公共阅读空间总建筑面积489平方米,设置阅读席位86个,藏有1.5万册图书,内设公共阅读区、电子阅读区、女性阅读空间,是集公共文化、科技普及、数字体验全智能化管理为一体的阅读空间,拥有智能识别、自助办证、自助借还等智慧化软硬件服务设施,可为市民提供电子阅览、图书杂志借阅、文艺讲座等多种文化服务。

许韵兰公共阅读空间不仅是我市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我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新时代,新变化,新需求,享文化之魂,乐百姓之意。

近年来,铜仁持续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增进各项民生福祉,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群众美好生活添彩。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

“我在外地读大学,听同学说这里的新馆很漂亮,就和同学相约一起来了。这里的阅读环境很不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来看书的人也挺多的,我们都找到了喜欢的图书。”今年暑假,在外读书的张洋回到家乡玉屏,被该县馆藏丰富、设计新颖、环境雅致的图书馆新馆深深吸引,每隔几天就和朋友相约去看书。

文化的脉动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铜仁将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和纪念馆(陈列馆)、175个乡镇文化站、2876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9个易地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阵地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免费开放工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实现市、县、乡、村4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城乡,设施完善,管理有序。

同时,市文化馆整体搬迁至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展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培训、阅读讲座等免费开放服务,并围绕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铜仁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田秋等开展沉浸式文化艺术表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一座座图书馆、博物馆落成启用,一户户农家书屋散发着芬芳书香……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铜仁不断健全完善文化艺术领域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久而深刻地改变着铜仁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整合资源,文化活动星火燎原

“广大群众要知晓,封建迷信不能搞……”每隔一段时间,思南县关中坝街道红石梁村的山岗上,村里的“快板奶奶”文艺队成员就会手摇花扇,在场坝里跳花灯戏,给村民们开展反邪教、防诈骗等文化宣传活动。

把文化融入乡愁,我市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织农村群众组建文艺队伍,把移风易俗、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编成花灯戏、小品等,采用寓教于乐、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群众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范围。

德江县每年举办六月六“水龙节”,土家儿女与草龙同享戏水之乐,共度清爽之夏。现场还会举行农特产品、特色美食展销和广场舞展演,四十余家农特产品和代表德江县特色风味儿小吃的个体商户集中展示展销,15支广场舞队伍展开激烈角逐,为现场游客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听觉、味觉盛宴。

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飞山宫,来自市文化馆、梵净山歌舞团、城区各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队伍以歌舞、京剧、非遗展示、小品、三句半、表演唱等表演形式让前来观看的市民和游客乐享文旅融合“大餐”。

今年以来,铜仁市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节庆,借助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文化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送到群众中去,引领文化发展。

从“千场戏剧万场电影进农村”、区县“戏剧进农村”到戏曲进文化礼堂、百姓大舞台,送下去的文化“种”进了城乡百姓的心田,激发出了星火燎原的文化创造力。

“以前晚上在家只能看电视、玩手机。现在好了,还能定期看到文艺表演。”在中南门“百姓大舞台”的现场,市民刘先生特地和家人赶来观看演出。他说:“现在,只要哪里办一台晚会,只要吆喝一声,立马一堆节目抢着上舞台,除了本地的,还有外地的,往往一场演出还排不下。”

伴随着“百姓大舞台”的需要,成长起来的是群众文化团队。铜仁成立全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总队,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成立直属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队30支,各县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文化馆、梵净山歌舞团、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成立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队13支,分别负责全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相关工作,在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助推文旅融合等方面充分发挥好志愿组织的作用,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有文艺骨干3000余人、农村文化能人4000余人,乡镇、村(社区)业余文艺队伍1420余支。

同时,各区县将文化培训辅导、流动图书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村(社区),让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并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文化文艺队伍下沉一线开展文化培训辅导500余次,流动图书服务及读书活动100余次,文艺演出300余场次。

承古融今,文化遗产焕发光彩

夜幕下的中南门,璀璨灯火照耀着青石小巷,沿街商铺热闹非凡,极具烟火味。

在梵净星空艺术馆,游客感受着浩瀚宇宙和现代科技的非凡魅力,走进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傩戏、木偶戏、花灯等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

近年来,铜仁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创新“非遗+”模式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遗+传承”助推保护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排查,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信息。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73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00余人。现有非遗博物馆4个,展陈馆2个,传习场所、传习基地39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石阡说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活动”助推知晓力度。承办贵州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铜仁会场)活动,70余家非遗传承企业参与“非遗购物节”,活动现场展演苗家四面鼓、玉屏箫笛、苏州评弹、德江傩戏、思南花灯舞、沿河山歌、仡佬族民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线上依托快手、抖音、一码游贵州、贵广网络等新媒体开展非遗购物节宣传推介,宣传苗族巴狄雄撒滚、石阡说春、德江元宵节炸龙习俗、松桃寨英滚龙、石阡仡佬族毛龙节、沿河花灯戏等非遗项目100余次;线下展销、非遗好物节、非遗美食节、非遗夜市等提振非遗消费力度。同时发布铜仁片区非遗路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晓力度大幅提升。

“非遗+创新”助推亮点品牌。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鼓励引导全市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积极研发非遗文创品牌,打造集体验、传习、展示、消费为一体的特色非遗产品品牌的多元立体式非遗产业链。持续探索创新松桃苗绣非遗文创亮点品牌,开发苗绣相关文创产品,形成松桃苗绣“苗族花鼓舞”“鸽子花旋极图”等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非遗文化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220个(种)苗绣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67个国家,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

铜仁:文化赋能“暖心之城” 。

“非遗+产业”助推旅游发展。以非遗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将非遗注入旅游体验,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加大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的产业优势。

铜仁非遗文创产品将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梵净山、朱砂古镇等景区进行展销。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松桃苗绣展示中心、苗医药体验馆、土家族医药馆、铜仁市非遗文化创意基地。围绕民族文化主题,打造玉屏侗乡风情园、印江团龙旅游景区、松桃苗王城旅游景区、石阡楼上旅游景区、江口云舍旅游景区等文旅融合景区,助推“非遗+产业”的旅游发展。

在守望与奔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铜仁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图/文 铜仁市委宣传部)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