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地方联播

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

农家乐老板们的“生意经”

2021年07月23日09:05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盛夏时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的清凉画轴逐帧展开。蓝天碧水、绿树成荫,三棵合抱粗的银杏树屹立在文化广场上,郁郁葱葱,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乘凉之地。

60岁的李孝凤就住在广场旁边,利用地理优势在自家楼下开了一间小卖部,售卖矿泉水、瓜子等零食,为来往的村民和游客提供便利。

但对于李孝凤来说,经营小卖部并不是主要业务,除了照看店面,他还有两项重要的工作——酿米酒和开办农家乐。

李孝凤过去在六屯镇工作。2013年退休之后回到家乡,将老房改造为一家名为“红枫”的农家乐。楼房共三层,设有6个标准间,可住12人。随着盛夏的到来,大木村凉爽的气候和淳朴自然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避暑纳凉,提供吃住的农家乐自然成为了“香饽饽”。因此,红枫农家乐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满房状态。“来我家住的游客都是来自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他们一般最少都住一个月。”久而久之,李孝凤家积累了一批固定客源,每年6月至9月,这些客人都会从各地来到大木村,开启避暑康养之旅。

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稳定,李孝凤也没忘记自己的“老手艺”——酿米酒。大木米酒醇厚而甘甜,有着浓浓的布依风味,十分受游客和当地居民欢迎。李孝凤把农家乐生意全盘交给儿子后,自己则专心酿酒。酿好的米酒放在小卖部零售,尽管没有固定、大批量的销售渠道,李孝凤家的米酒每年仍然可以卖出4000至5000公斤。“大木米酒在修文是很受欢迎的,也属于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前不久已经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家乡的土特产,李孝凤满脸笑意,闲聊时他还给来访的客人们算了一笔账:“开办农家乐加上零售米酒,我家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呢。”

乡村旅游不仅承载着都市人“归园田居”的人文情怀,也肩负起乡里人“强富美”的家园梦想。这个道理,李孝凤8年前就明白了。于是,在政府抛来“橄榄枝”时,他抓住了机会,参与到“大木金叶十二栈”的项目中来,开办了村里首批农家乐。尝到了经营农家乐的甜头,李孝凤又干起了酿酒等副业,在他看来,游客在留下来的同时,也能尝到大木村原汁原味的特产。

和李孝凤一样,44岁的张明也是一家农家乐的老板。2019年,他从贵阳辞职回乡开办了“明艳客栈”。店里提供住宿、餐饮、小院烧烤等服务,优质的服务和多样化选择让他的小店客源不断,生意火热。不同于李孝凤“全面开花”的经营理念,张明更倾向于在吃和住上下准功夫。在他看来,农家乐的发展有生命周期,要使它保持旺盛的客源和人气,必定少不了在基础服务上持续完善,并顺应市场发展的多样化规律。

“我们客栈从去年开业以来,一直在做餐饮和住宿。旺季时,我们就加大人手一边做好客人住宿的服务,一边做好餐饮方面的服务,淡季时我们则专注于做餐饮,做自己的特色菜。”在“吃”的问题上,张明十分认同李孝凤家保持原生态的理念,“农家乐的标志就是要让游客尝到最原汁原味的菜,这种味道来自乡土,而不是都市的星级餐厅。我们的食材大部分都是村里人自己种的。在制作上,我们都尽可能还原食材的本味,坚持不放过多调味料。”张明的饮食理念得到许多客人的认同,即使不在旺季,他的客栈每天仍能接待10多桌客人消费。

在提供住宿方面,明艳客栈给游客提供更优化的自由选择。张明介绍说,游客居住一个月以上,每人70元含三餐;20天以上,每人90元含三餐;20天以下,每人100元含三餐。如果是散客住宿一晚,便是128元每天。客人可以在店内自行点餐,厨房会根据需求上菜。张明认为,乡村旅居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这样的方式是让顾客“回头”的因素之一,不仅适应不同的需求,还让客栈的服务更显人情温度。

尽管明艳客栈开业时间不长,但每到节假日和避暑旺季,这里的房间总是“一房难求”,不少外地客人都会一次性预定几个月的租期。张明说:“去年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客栈仅40天就赚了5万多元,不少常客已经和我成为朋友了。”

大木村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8℃,森林覆盖率75%以上,有95亩人工湖,周边山林环翠,清泉抱村穿户,是康养避暑胜地。

近几年来,大木村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依托红色文化打造了“红色大木”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建成了大木金叶旅游度假村。如候鸟一样夏来秋去的避暑者,不仅带来了人气,也为当地注入了活力。2017年以来,大木村在布依古寨的基础上,新建或改建了15家星级精品客栈,吸引了不少游子返乡创业,张明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张明在贵阳做绿化生意,回家开办农家乐对他而言是“洗牌式重启”。尽管从未接触过酒店管理和餐饮经营,但从小爱吃也爱做菜的张明总算让兴趣有了用武之地。为什么选择在中年时跳出舒适圈回到家乡?这个问题对于张明来说,答案越来越清晰:“中国人始终有一份难舍的乡愁,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何况我的家乡还发展得这么好,我又有什么道理不回家呢?”(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缨、向秋樾)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