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社会民生

老兵不忘“鱼水情” 重组“产业民兵队”

2021年07月05日15:4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2021年的农忙时节,在贵州省福泉市陆坪镇的“大福姜”种植基地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着迷彩服的退伍军人扯着嘶哑的嗓子,哼唱着团结就是力量,为正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的退伍战友们鼓舞士气。他就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产业民兵队长”的贵州华兵劳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华。

张建华出生在贵州省福泉市陆坪镇浪波河村,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还未读完高中的张建华就被迫辍学。因为其勤奋好学,扎实肯干,很快在村里的推荐下,张建华就走上了参军的道路。据张建华介绍,正是自己青年时期中这3年的军旅生涯,为其树立了坚定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为其在之后的创业之路征服各种困难奠定了根基。1995年,为服从部队建设需要,张建华脱下了心爱的军装,回到了陆坪老家。

复员后,张建华在父母的游说之下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小家”,为了维持家里必要的日常开支,张建华夫妇先是选择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在外务工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老板带着张建华接待客户,当时桌上的一道主菜就是清炖娃娃鱼,一打听方才知道娃娃鱼在当地餐桌上颇受欢迎,而且价格不菲。此时机智的张建华开始萌生了返乡自行养殖娃娃鱼的念头。在几经劝说下,2005年张建华终于说服妻子同自己一道返回家乡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返乡后的张建华历经多方调查,先是在老家陆坪镇浪波河村的一处山涧之中,建起了大鲵养殖基地。正所谓创业艰难百战多,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张建华的首次创业很快便以失败告终。

张建华与农户交谈劳务合作。

首次创业失败后,周围的人大都劝说张建华,不要好高骛远,要面对现实,别整天做些不切实际的“老板梦”。可是不服输的张建华,却更加坚定要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随后,张建华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养殖“中华鲟”的商机,在外出考察多次后,2012年,张建华开启了退役后创业之路上的第二次起航。这次他结合自身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在原有养殖基地的下游筑起小坝,养起了中华鲟。同时,通过当地信用社贷款20万元,在陆坪镇往来浪波河村的公路边上建起了一座农家乐,经营的特色菜品便是酸汤中华鲟。因为张建华烹饪的中华鲟独树一帜的风味,使得农家乐的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

时间转眼来到2018年,福泉市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大福姜”作为系列特色产品进行推广种植,力争把生姜产业打造成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由于“大福姜”种植“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土地翻犁、姜种运输、播种、盖膜、施肥等多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且用工时间较为集中。位于陆坪镇合计近4000亩的几片“大福姜”种植基地在第一年的种植过程中,便遭遇了“用工荒”。一次在听说基地老板提到缺少人手时,张建华再次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想到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诸多战友复员之后依然赋闲在家。于是他号召散居各处的退伍战友们组织在一起,并向当地农商银行贷款10万元,购买了两辆五菱面包车,接送周边的退役战友到陆坪镇的各大生姜种植基地进行劳务输出,极大地缓解了农忙时节的用工矛盾。2019年末,在退伍战友们的推举下,张建华成立了贵州华兵劳务有限公司,并担任了公司董事长,终于成就了自己多年来的“老板梦”。

如今张建华的劳务公司历经两年的发展,已成为了一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覆盖广大留守村民的专业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民兵队伍”,而张建华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产业民兵队长”。据目前在贵州华兵劳务有限公司务工的翁羊村退役军人杨彬介绍,在这里务工,每个月收入有3000元多,比原来自己在家种地划算得多。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掌握了不少种植“大福姜”的技术和经验。等到了明年,自己也打算回到老家,流转20亩左右的土地,自己种植生姜了。“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是张建华常说的一句话,当自己创业略有小成之时,他依然不忘给周围的退伍战友和村民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文/图 秦杰)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