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参军入伍,2015年转业到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派驻贵洒驻村至今。在部队,奉献青春保家卫国;退役后,一腔热血洒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我是贵州民族大学学工部国防教育科科长郭油志,2018年3月,在组织的委派下,我作为挂职扶贫干部奔赴镇远县报京乡贵洒村担任第一书记。
贵洒村地处镇远、剑河、施秉三县交界处,全村5个村组4个自然寨,主要居住人口为苗族和侗族,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少,贫困户占比较大,现有人口461户17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110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是64.2%,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为13.53%,2019年出列的深度贫困村。
2020年3月疫情防控期间郭油志为贵洒村村委会消毒杀菌
作为军人出身,来到贵洒村后我迅速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钢铁般的信念,啃下驻村工作中的“硬骨头”,努力成为老百姓口中的贴心的“郭书记”。
初到贵洒村时,映入眼帘的崎岖的山路,是满山的荒芜,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是垃圾成堆,是破烂的房屋,但近两年的时间,贵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的水泥路阡陌交错,明亮的路灯整齐的排列在道路两旁,甘甜的自来水清凉爽口,百姓们的房屋安全整洁,充满民族风情的“民心亭”奇特精巧,百姓们的笑容也变得自信且幸福…………
田间地头问农情,农家院落听民声
在深入走访了解贵洒村的基本情况后,我越来越觉得,驻村书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种厚重责任。田间地头问农情、农家院落听民声,走村串户给贫困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国家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太多了,比如村民生病住院报销百分之九十以上,贫困户小孩上学从小学到高中不收学费……我们一定要积极宣传这些惠民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理解这些政策,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真正有意义。
2020年9月底郭油志帮助老百姓抢收庄稼
这两年的走访下来,贵洒村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老百姓也把我当做是自己的亲人。
精神状态揪人心,党建扶贫树信心
跟物质贫穷比起来,村民们当时的精神状态更让人揪心,基层组织建设薄弱,老百姓观念落后,这些都是制约着贵洒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激发贵洒村的脱贫积极性,我以党建帮扶为“第一责任”,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帮扶工作全过程。
当时的贵洒村党支部党员结构严重老化,党员的观念还停留在开开会、上上课的层面,没有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与上级党组织及村党支部进行沟通,邀请先进党支部具有优秀工作经验的党员给大家上党课,积极组织党员义务劳动,成立党员先锋队,给贵洒村的村民们树立模范作用。
我向贵州民族大学申请33万的资金整修贵洒村村委会大楼,2019年5月,贵洒新村委会大楼启用。同年10月,我又协调资金13万余元用于便民服务中心、农村书屋相关功能修缮以及贫困学生救助等,为以后村级各组织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便利。
乡村旧貌换新颜,路畅村美民心安
2018年10月,针对贵洒村各个自然寨没有村民活动场所和开会场所的问题,结合贵州民族大学处级单位第三帮扶组定点帮扶贵洒村的实际,我向第三帮扶组申请了10万元经费在贵洒村4个自然寨各建设了一个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民心亭,使老百姓有聚会活动和开群众会的地方。村民们平时可以在民心亭议事、休闲,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前正经危坐的方式,更加符合老百姓们的生活习惯,也更好的拉近了驻村干部和老百姓们的距离。
郭油志带领我校“三下乡”志愿者们一起挨家挨户走访贵洒村村民
现如今贵洒村实施了猫寨沟、竹子坪、贵洒大寨通组路2.25公里,实现了自然村寨全体通硬化路,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降低了群众生产成本。并通过实施村寨整体提升项目,硬化庭院及连户路2万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70余盏,木房电改150余户;拆除废旧圈舍120余间,拆除脏乱传统厕所150余座,新建卫生圈舍80余间、新建卫生厕所120余座,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曾经作为一名军人,哪里危险就去哪里,哪里艰苦就去哪里。现在,我很自豪能够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潘小露 杨子轩整理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