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寨管家”奏响乡村治理“协奏曲”

2020年08月31日09:32  来源:贵州日报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走进“寨管家”发源地——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一幅群山环绕、路随水走、寨随水布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寨”。2019年以来,湄潭县探索出“3+N”“寨管家”体系,充分发挥农村改革排头兵作用,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破解了乡村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探索:“总管”升级,破解乡村治理痛点

2018年2月,石家寨村通过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但在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串户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却没人管,村寨环境卫生等问题堪忧。

“好不容易好起来的村子,不能转眼又变成了老样子!”石家寨村支部副书记刘林感叹道。

“因为人手有限,‘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成为脱贫成果巩固阶段全镇众多村寨管理的最大痛点。”西河镇党委副书记朱永兵坦言。

谁来管?怎么管?一场讨论在西河镇展开。

就在此时,石家寨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灵感。“此前寨子里有红白喜事,主人家都会找一位有威望的人当总管,统筹酒席期间的所有事情。”刘林说。

“总管一般都是退休党员、乡贤寨老,有很高的威望,我们就想着把他们组织起来参与管理。”朱永兵说,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一致赞成,“谁来管”的问题迎刃而解。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2019年4月,西河镇将石家寨作为试点,提出“1+1+N”管理体系,即派一名镇领导和一名村干部,加上每个村民组里推选的总管,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参与管理,“怎么管”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试点成效显著。2019年12月,石家寨村被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五部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0年初,西河镇在“1+1+N”管理体系基础上,将52个村民组分成114个寨子,镇里60余名干部分别对应寨子成为“管家”,每个寨子选取5名管事,分别负责水、路、安全等方面内容,形成了每个寨子“一管家五管事”的“1+5”管理模式。

“寨管家”的概念逐渐清晰,一个乡村治理的模式雏形逐渐显现。

实践:破立并举,构建微型治理体系

西河镇的做法引起了湄潭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县委指出,‘寨管家’应该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一个微治理体系。”湄潭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梁晓进说。

结合西河镇探索的管理经验,湄潭县提出从乡村治理入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上破题的思路。

“破”——细化网格单元,打通治理堵点。

湄潭县以村民组为基础,坚持便于组织、管理、服务原则,综合考虑居住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等因素,顺应民意、尊重民俗,把寨子划分成100人至500人的乡村生活共同体并确定寨子名称,构建起规模适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的农村社区网格体系。

“立”——民主推选管家,构建“3+N”“寨管家”治理体系。

每个寨子由镇党委选派1名指导员,村党组织选派1名包保员,村民从有资历有威望的能人、乡贤寨老中推选1名寨长担任管理员,从群众中推选N名保洁员、管水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担任管事员,形成“3+N”“寨管家”小微自治组织架构,推动镇村力量和重心向寨子下沉。

目前,湄潭已划定寨子1112个,推选“寨管家”成员4408名,其中,寨长、副寨长1308名,管事员3100名。

为确保“寨管家”立得牢、管得久,湄潭县还建立财政为主、统筹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县、镇财政每年以2:1比例分担,按照每个户籍人口不少于9元预算安排“寨管家”服务群众专项经费。

“‘寨管家’体系的构建,是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目前来看,优势明显。”梁晓进表示,这种模式有效结合区域布局,合理划分,打破了原来的基层治理格局。

应用:全民参与,形成共治共享格局

今年3月,湄潭出台了《关于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寨管家”在全县推广。

“目前这个体系已经多点开花。”梁晓进说,在推广过程中,全县各乡镇、街道均围绕自身特点自主创新,将“寨管家”与美丽乡村建设、交通建设、坝区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融合起来。

“我们马山镇就在‘寨管家’体系下提出了‘四个三’模式。”湄潭县马山镇党委副书记胡湄江告诉记者,“四个三”(三共: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共享资源;三通:联系通畅、信息畅通、交通畅通;三无:无违法乱纪人员、无上访闹访人员、无违法违规建筑;三新:党员带头模范作用有新体现、坝区建设有新发展、寨子管理有新提升)包含了美丽乡村建设、坝区产业发展、文化生活等12个方面,老百姓从曾经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

而在复兴镇八角山组,通组公路较窄一直限制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在寨长范廷国的组织下,村民积极捐款投劳,将原来4.5米宽的通组路扩宽到6米。

“当时我以个人名义为寨子修路发起捐款,几天时间就筹集了近十万元。”范廷国说。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湄江街道的东南居。当地属于县城规划范围,一直以来拆迁工作是“老大难”问题。

“有一家人长期在外打工,导致整个拆迁工作停滞不前。因为他们的寨长威望高,通过电话沟通,对方让寨长直接做主,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东南居党总支书记李明说。

自全面推广以来,湄潭县各个乡镇都在“寨管家”体系下积极创新,政府从一手包办变成引导群众干,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寨的建设、治理中来,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逐渐形成。(范力)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