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之年脱贫带头人系列报道

驻村第一书记熊平:“常怀为民之心,常恤群众之苦”

王秀芳

2020年07月10日10:0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编者按: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刻也不能耽误。在这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歼灭战”中,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推进乡村治理振兴,帮助村民安居乐业,驻村书记、基层干部、脱贫带头人等扎根农村,和群众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决战决胜之年,人民网贵州频道推出“决胜之年·脱贫带头人”系列报道,聚焦驻村干部的奋斗故事,记录脱贫攻坚的坚实足迹,展示各地脱贫攻坚成果。

归宗村位于鸭池河畔,是清镇市新店镇两个国家级贫困村之一。尽管一直有种植酥李和金银花的传统,但受交通限制和石漠化影响,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产业发展难成规模。

7月1日,归宗村一位村民正在采摘金银花。王秀芳 摄

如何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将荒地变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宝地”,是归宗村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8年4月,白云区沙文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熊平被派驻到归宗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到归宗村,他马不停蹄开始走访调查。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李子树,熊平便萌生了依靠酥李种植改变归宗村贫困面貌的想法。

归宗村机耕道一角。白云区委宣传部供图

“鸭池河酥李的确远近闻名,但归宗村的李子却卖不出好价钱,个头太小。”村委会主任彭存勇如是说。

“果树管理太粗放,导致产量大、个头小。”学农业出身且专攻果树种植的熊平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

看来,要种好李子,还得让村民掌握一定的技术。思虑再三,熊平决定运用自己果树种植的专业知识,在全村开展李子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施肥、疏果和修枝。

盛开的金银花。王秀芳 摄

“果树挂果好比母猪下崽,一窝5个肯定比10个的营养更好、更健康。”熊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鼓励村民大胆减少挂果量,还要不定期修枝,形成良好的树冠,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方便采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熊平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村民按照科学种植方法种出的李子不仅个头硕大,口感也更上乘。本以为能卖个好价钱,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碍于交通不便,李子成熟后,5毛钱一斤都没有客商前来收购。眼看着果子就要烂在地里,熊平既难过又心急。

“不能让群众一年的辛苦白费。”为打开销售渠道,熊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以认筹的方式发动白云区干部职工购买,没成想,仅一天时间就卖出8000斤。随着“扶贫帖”持续发酵,白云区干部职工共帮助销售李子30000余斤,村民收入近10万元。

熊平(右)与白云区驻村工作组成员测量土地。受访者供图

成功叩开市场大门后,熊平借机与白云区多家商超和连锁水果店签订购销协议,解决了归宗村的李子销售难题。因为靠着李子得了实惠,村民便亲切的称呼他为“李子书记”。

尽管销路问题解决了,但熊平却高兴不起来。“李子采收时,两个妇女激烈争吵,一问才知道,竟是为了几铲泥土。”原来,归宗村只有一条2012年修的机耕道,由于地势较陡且没有硬化,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这条路已经沟壑纵横,无法通车。每到收获季节,村民都会自发组织从周边找来泥土填补,勉强让货车通过。但因石漠化严重,村里的土壤本就少,每年都从同一户村民家取土,她自然不愿意。

“归根结底还是路惹的祸。没有路,李子成熟后只能靠人肩挑背扛,我也是农村出身,怎能不知百姓之苦?”熊平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通这个阻碍产业发展的“肠梗阻”。

设计方案、协调和测量土地、对接相关部门……经过村支两委和熊平的共同努力,2018年5月,归宗村先后获批3.1公里产业配套路和6公里机耕道。就在熊平以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收到了平寨组村民的“请愿书”,请求在该组修建机耕道。原来,由于位置偏远,此前申请的9.1公里道路并未覆盖到平寨组。

熊平(中)带领村民挖机耕道。受访者供图

“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背后,是村民对路的渴望,我只好答应帮他们协调。”熊平说,经过测量,平寨组应修机耕道长度为3.15公里,但在召开院坝会讨论时,其他村民组又提出新增机耕道,最终确定全村需新增机耕道6.15公里。

经过多次协调,归宗村新增的6.15公里机耕道获批准建。路修通后,村民拉着二胡、敲着大鼓热烈庆祝。

驻村两年多来,熊平借助白云区近500万元帮扶资金,协调各级部门为归宗村新建机耕道24.823公里、硬化产业配套和各类道路7.02公里,缓解了“人进不去地荒、进得去农作物运不出”的尴尬局面。

路通产业兴。随着一条条机耕道落地实施,不少村民都将以前撂荒的土地复垦出来种植李子。“我以前有20亩荒地,现在全种了果树,每年收入能增加好几万。”村民杨永林乐呵呵地说。

长势喜人的酥李。王秀芳 摄

目前,归宗村酥李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同时还有1000亩蜂糖李、5000亩金银花和500亩元宝枫,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李子树下还套种了辣椒和冬小麦。基本形成“一花一果一宝枫,李子树下红彤彤”的产业布局,打出了产业扶贫的“组合拳”。

“从‘后进’到‘后劲’,如今的归宗村正以更加蓬勃向上的面貌不断发展,力争早日实现由‘弱’到‘强’的美丽嬗变。”熊平望着远方,目光坚定地说。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