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班上,心里踏实!”近日,西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搬迁户刘洪戴着口罩正在扶贫车间忙碌。
“现在车间复工,有了收入生活又有保障了。”双手熟练地组装着耳机的部件,刘洪眼带笑意地说。
刘洪工作的企业安顺启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晓华介绍,公司主要生产航空耳机,目前已进入正常运转状态,车间满负荷运转时需要160余名工人。
抓紧复工复产,扶贫车间成吸纳就业的一大主力。目前,安顺市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搬迁群众18801户82104人,已建成61个扶贫车间解决就业3566人。
扶贫车间,是安顺市将脱贫攻坚与民营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积极探索;而扶贫车间解决搬迁户就业,也正是安顺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拉动就业刚需的缩影。截至2019年,安顺市城镇新增就业64823人,其中,民营经济新增从业人员58341人,占该市新增就业人员的90%。
回首过往,安顺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20世纪80年代初,小商品、个体户等开始出现,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初现。
“那个年代机遇多,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家都想发展,波波糖作为地方特色传统产品,不仅在本地有很高的市场基础,同时也是外地游客必购的旅游产品。”年近六旬的伍万祥是贵州镇宁万祥波波糖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80年代初,靠祖传手艺,他和家人以家庭作坊形式做起了波波糖生意。
改革开放唤醒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也激起大众创业的激情。如何紧抓历史机遇,引导民营经济发展?198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原安顺地区县级安顺市建立“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拉开了安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序幕。
有政策鼓励支持,面对家庭作坊生产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窘境,90年代初,伍万祥成立万祥波波糖厂,生产扩大的同时也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厂子建起来以后,请了20多个工人,有老技术工和当地群众。”伍万祥回忆,随着改革试验区的成立,有了政策的倾斜支持,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群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处处洋溢着干事创业的热情。
进入新时代,安顺市借外力强内力,推动民营经济向集群化、高效化、生态化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和生产工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顺应时代发展,响应政策号召,2015年,镇宁万祥波波糖厂注册变更为贵州镇宁万祥波波糖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化发展为产业壮大提供了新动力。
“成立公司后,产业规模得以壮大,产品质量也得到极大提升。公司的成立意味着生产方式向着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转变,也唯有这样的转变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伍万祥说:“波波糖的名气越响,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小作坊、小工厂只能应对小市场的小需求,而公司化发展才能满足大市场的高要求。”
从家庭作坊到工厂再到公司化发展,万祥波波糖的成长如一朵浪花,折射了安顺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历程。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安顺推动“专精特新”工程,做优做强中小企业。遴选一批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成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进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同时,安顺不断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截至2019年,安顺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7.18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5.1%;在册企业数39021户,其中,民营企业35034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9.78%;民营经济完成税收7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56.63%,民营经济已成为安顺经济蓬勃发展的“半壁江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