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組織振興引領保障鄉村振興”調研報道之四

本報記者 張 洋 王明峰 沈童睿
2023年07月27日08: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走進新時代農村,處處都是新風貌。合作社裡致富忙,文化廣場歡樂多。田間地頭不僅有辛勤勞作的農民,還有體驗農事的游客。有的農家小院變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農家樂。黨員干部亮身份、干勁足,帶領村民過上了新生活。

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中,鄉村治理面臨各種各樣的新挑戰,也隨之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機制。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如何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完善鄉村治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近些年,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等地探索出一些新做法、新經驗。

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不斷轉化為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四川省古藺縣有個鳳凰村。近年來,在政策指引和幫扶下,村裡引進“稻魚共生”技術,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讓這片綠水青山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

村民邱順堯,30多歲,返鄉創業,流轉承包了幾十畝梯田。“家門口越來越紅火了,我們既能掙錢還能顧家。”說起山鄉巨變,邱順堯笑容滿面。可一提到“家”,他又有一連串的期盼:“希望提高農村教學水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改善村、鎮醫療條件,讓老人看病更方便”“希望村裡的文娛設施更多些,讓平時生活更豐富”……

從有到優、從少到多,邱順堯對美好生活的盼頭,正是很多農民群眾的共同心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需求在哪裡,黨的陣地就覆蓋到哪裡,服務保障就跟進到哪裡。一路走、一路看,廣大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不斷轉化為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深化駐村幫扶,讓農民致富更有信心。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們訪村情、聽民聲、抓特色產業、找市場銷路,抓牢防返貧動態監測和精准幫扶,切實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住、拓展好、提升足。

優化人居環境,讓群眾生活更加舒心。村兩委想方設法拉項目、籌資金,黨員當先鋒、作表率,干得熱火朝天,供水、道路、改廁、亮化、綠化等問題被逐一解決,治安防控、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

強化民生保障,讓百姓心窩更加溫暖。各級黨委政府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力量下沉,鼓勵引導機關干部常下基層調研,從而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住房、醫療、上學等一道道難題。

…………

中午11點左右,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蔣家池頭村的“孝膳堂”老年食堂,紅燒肉、油燜筍、清炒菠菜、番茄蛋花湯,菜品挺豐盛。87歲老人王國堯豎起大拇指,“飯菜實惠又可口。”

蔣家池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倫說,村裡老齡化程度較高,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有300人左右,佔村總人口四成,並且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邊,老人一日三餐往往將就對付,有的做一頓飯吃幾天。

2017年7月,蔣家池頭村辦起老年食堂,並採取“政府補一點、老人付一點、企業捐一點、志願者助一點、菜園供一點”的方式運營至今。“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人們吃得舒心,我們就安心。”陳倫說。

調研採訪中,“土地”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它是農民的“命根子”,承載著沉甸甸的希望與夢想。

以前,村民經常為田地的邊界、權屬爭來爭去﹔土地確權后,村民又開始思考“自己種還是租出去”。等到流轉了,村民總會盼著收益多一點,有時還會盤算收益分配是否公平……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德敏講述著農民群眾的期待。

群眾的關注點就是工作的著力點。近年來,戰旗村村兩委一直在土地上做文章,盤活資源、謀求發展。其間,土地確權、土地改革、征地拆遷、承包經營,每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村干部們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擺在首位,耐心溝通解民憂,集思廣益匯民智,張榜公開安民心。

如今,戰旗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5萬元。“有的村民流轉土地有一筆收入,回到承包土地的企業工廠務工,又有一筆收入。到了年底,村集體經濟還有分紅,日子舒心著呢。”高德敏說。

事業發展永無止境,群眾需求不斷變化,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堅如磐石。

各地投入鄉村的資源越來越多,投身鄉村的力量也越來越強,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基層干部這樣表達心聲:“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我們就重點解決什麼、推進什麼”“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不斷健全完善以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一次次為民服務中,一項項民生工程中,各地探索了大量鮮活治理經驗,以黨建為引領,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完善。

以“自治”凝心聚力。浙江省海寧市周王廟鎮博儒橋村推出以“共商籌智、共建籌資、共管籌治、共富籌心”為重點的“黨建統領·四共四籌”特色機制,美麗鄉村怎麼建、建什麼,村兩委帶領村民共同謀劃、群策群力。

以“法治”規范治理。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常袋鎮馬嶺村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村規民約規范鄉村干部群眾的行為,其中制定村規民約37條,凡事都按規矩辦。在紅白喜事方面,各家待客都不超過規定桌數,超過的需報村紅白理事會進一步商定,沒有一個人例外。

以“德治”春風化雨。在江西省吉安縣敦厚鎮圳頭古村,一支由村民自發組織的鼓板樂演奏隊將移風易俗與傳統藝術相融合,用簡單易懂易傳唱的方式倡導文明新風,在潛移默化中讓群眾摒棄陋習。

不少地方圍繞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進行集成式創新,四川省成都市就從體制機制和精神文化兩方面同步發力,讓體系更具活力——

在體制機制上,市、縣兩級成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統籌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工作,把分散在多個部門的職能、資源、政策等統籌起來,破解過去基層治理“九龍治水”局面。一系列改革舉措就此鋪開:建立城鄉社區依法自治事項、協助行政事項和負面事項“三張清單”,撤除不合理承擔的事項﹔推動“一支隊伍統管、一張網格統攬、一個平台統調、一套機制統籌”管理機制改革,解決鄉鎮、街道統籌能力不足問題……

在精神文化層面,鄉土文化是父老鄉親的精神紐帶,有助於鄰裡守望、團結互助、共同發展。在成都,通過院壩會、壩壩會,黨員、干部、群眾經常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談訴求、提建議。

郫都區唐昌鎮先鋒村的農夫記憶景區內,體驗耕地、品嘗壩壩宴,到此郊游的人絡繹不絕。景區火起來,秘訣就在“打平伙、九大碗”。這是一種傳統民俗,有的出油米、有的出酒菜、有的出碗筷,共辦一桌席,同飲一堂酒。

“一聽說村裡要‘打平伙’,大家都來‘吃席’了。”先鋒村黨組織負責人任健說,村裡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就是借鑒了這一傳統:“打平伙”的一個特征是責任分工明確,“席”上明確村集體做外面、做看點,村民做裡面、做賣點。村兩委牽頭制定整治方案,辦好規劃設計、管網改造、道路修建﹔村民按標准自主實施改水、改廁、改習慣、院落整治、產業植入。黨員干部群眾相互幫著干、比著干,鄉村治理很快呈現出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

提升組織力,治理有活力。各地各部門強化以黨的領導為統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構建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制度體系和工作矩陣,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越來越被抓牢抓實,抓出了成效。

基層干部群眾認為,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隻有讓基層黨組織強起來,才能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成治理優勢,確保“三治融合”不流於形式。

還有的干部說,尊重基層創新力創造力是“三治融合”的關鍵,隻有充分放權,才能促進群眾對“三治融合”的認同和參與,不斷激發鄉村治理的活力。

治理體系作用發揮得如何,全在於人,不少基層干部提出建議,要進一步提升村干部的政治能力、做群眾工作的本領,進一步強化黨員意識、激發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洪向華說:“打造農村善治新格局,需要鍛造敢擔當、善作為的鄉村干部隊伍,勇於創新突破,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需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走群眾路線,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在為民服務中更好地凝聚人心。”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基層治理的載體、形式

走進孟津區小浪底鎮明達村,樹木翠綠、街道整潔,紅牆灰瓦的民居古朴自然。村子為啥這麼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瑞安介紹了很多“治村”的好辦法——

黨員聯戶。將300余戶農戶劃片,28名在村黨員分包聯系。他們走家串戶,宣傳環保政策,遇到危房、旱廁、養殖場地帶來的“臟亂差”,引導群眾改,主動幫一把。

設立路長。村裡道路全部命名挂牌,村干部、在村黨員、村民代表都有各自的責任路段,村民負責自家門前屋后,責任明細、工作標准全部上牆,公示公開、相互監督。

開展評比。每年評選表彰“五美庭院”“最美明達人”等,通過文化牆展示出來,在組之間、戶之間形成了爭先競彩的濃厚氛圍。

…………

鄉村治理機制已成、方向已明,亟須新打法、新路徑來實現。

“現在方便多了!以前辦事要縣裡、鎮裡、村裡來回跑。現在有了網格員,可以請他們幫忙。”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嘉定鎮水西村村民韓福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近年來,信豐縣探索打造黨建引領鄉村網格化基層治理工作法,即劃小劃細治理單元,吸納村裡的黨員、群眾加入網格員隊伍,通過“走進群眾—發現問題—平台上報—問題派單—情況反饋—跟蹤銷號”6個步驟,讓矛盾糾紛化解更及時、為民服務更精細。

從水西村出發,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會昌縣小密鄉蓮塘村,一場鄉風文明積分兌換活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村民們紛紛拿出“會農碼”展示積分,兌換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和生活用品。

蓮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人員鄒水蓮介紹,會昌縣積極開展家庭文明信用管理,大力推廣一人一戶“會農碼”,引導農戶通過參與文明實踐活動換積分、兌商品、顯價值,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去年,有名鄰村村民主動向鄉教育基金會捐款1萬元,成為積分大戶,被表彰為熱心公益示范戶。大家都贊不絕口。”

調研採訪中,記者走到哪、看到哪,處處都有“金點子”“好法子”。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各種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屢見不鮮。

有的地方推進科技賦能鄉村治理,村級“三資”等信息,通過手機就可以查詢了解﹔社保、醫保等業務,足不出戶可以網上辦理﹔村務微信群成了宣傳政策、服務群眾的主陣地﹔“雪亮工程”讓廣大農民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有的地方制定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群眾按流程辦事、干部按規則履職,著力防范和解決村級權力運行不規范、小微權力腐敗等問題,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還有一些地方用好用活“黨建+”,通過聯建共建,推進事務共商、工作共推、責任共擔,協調解決跨區域矛盾糾紛,實現共同發展。

曾經,浙江省平湖市廣陳鎮山塘村(南山塘)與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山塘村(北山塘)一河之隔、一橋相連,發展程度卻不相同。2017年6月,南北山塘成立滬浙山塘聯合黨支部,依托“毗鄰黨建”平台,打破區域壁壘,不斷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共同開發打造了8平方公裡的明月山塘景區。

“有了黨建作紐帶,南北兩個山塘村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變為如今的互補關系。”廣陳鎮黨委書記李夏嵐說,兩地基層黨組織通過聯組學習等形式開展集中交流研討,推動解決一批民生實事,如拔除兩地交界農村區域限寬墩、限高杆10余處,平湖城鄉公交207路、廊下2路等實現跨界銜接。兩地還每年共同舉辦活動,加強人文交流、情感融合,真正實現“化干戈為玉帛”。

…………

黨建聚合力,創新促發展。如今,網格化、數字化、積分制、清單制,治理方式持續創新,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接受採訪的黨員干部群眾表示,“干事創業的底氣更足了”“解決群眾矛盾糾紛的辦法更多了”“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增強了”。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踐充分証明,隻要不斷地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不斷增強。

調研採訪中,還有一些黨員干部群眾提出,“鄉村治理,必須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往心裡走、往實裡干”“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照搬照抄”“鄉村治理方式沒有標准答案,隻要符合實際、能夠奏效、群眾信服、經得起檢驗的,就是好答案”……

新征程上,鄉村治理任重道遠。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真抓實干、擔當作為,鄉村治理現代化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7日 第 01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