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銅仁視窗

盧楊均:讓責任照亮未來,用付出開花結果【10】

2023年06月07日17:09 |
小字號

盧楊均到新寨小學開展幫教活動。
盧楊均到新寨小學開展幫教活動。

2022年8月暑假,有著18年教齡的東莞市寮步鎮實驗小學教師盧楊均,與另外三名東莞支教教師一起跨越千裡,到達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為東西部協作的一份子,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盧楊均是東莞市湯俊名師工作室學員、寮步鎮第五批小學語文中心組成員,寮步鎮實驗小學語文教研組長。

在粵黔工作組寮步組團和印江教育局的安排下,盧楊均挂任印江第一完全小學挂職副校長,擔任印江第六完全小學六年級4班的語文教學任務。

自到印江支教的第一天起,盧楊均並沒有因為支教就有了“光環”,也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流水的兵”,而是把責任扛在肩上,以高度負責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個平凡的支教日子裡辛勤付出。

用心支教,他讓責任照亮未來

2022年秋季學期開學前一天,盧楊均便從班主任那裡詳細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熟記每個學生的姓名,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裡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開學后,他與學生一起閱讀、共同參與活動,使學生很快適應並喜歡上了這個來自東莞的新老師。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課前,他認真鑽研教材,扎實備課﹔課上,他循循善誘,積極鼓勵,用精彩的講述吸引著每一個學生﹔課后,他及時批改作業,總是在完成60多名學生的作業批改后才肯休息。

教學中,盧楊均發現班上的留守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他就從抓學生的書寫開始,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課堂上,他從一個漢字,一個拼音,一個句子教起,逐一糾正學生的錯誤。每一節課,盧楊均都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閱讀思考。學生黃明宇學習主動性差,作業也馬虎,盧楊均多次到黃明宇家開展家訪並與他談心,現黃明宇作業整潔了,還主動找盧楊均背誦課文。經過盧楊均的不懈努力,他所任教的六年級4班學生都能寫一手好字,能流利地讀一篇文章,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用情支教,他讓付出開花結果

為充分發揮支教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把東莞先進的教學方法帶到印江,盧楊均一邊教學,一邊在學校語文教師的教學業務指導上下功夫。他注重指導備課、聽課、說課和評課,通過聽課、談話等方式對學校教育教學進行全面了解和診斷,積極探尋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口。他積極組織語文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對觀摩課及時給予評課。評課時,盧楊均講究語言藝術,採取和教師交流、討論方式,既點評教師課堂上的精彩之處,也指出課堂上存在的不足。他指導教師備課,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用上東莞較前沿的教學方法,針對印江六小學生實際和教師們一起探討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案。學校六年級1班語文教師陳利蓮說:“在盧老師幫助下,我從他的課堂裡學到了如何上一節完整語文課的方法。”

盧楊均堅持做到示范引領,發揮支教教師排頭兵的作用。去年10月,印江六小語文教研組在學校錄播室開展支教教師示范展示活動,盧楊均展示了一節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橋》的公開課。他按本班學生學情,緊扣單元教學目標,設定學科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盧楊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主導,以探究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開拓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合理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切實落實課堂四十分鐘教學。課后,他結合課例作課后反思,並以《如何上好一節常態課》為主題和老師們進行交流和研討。如今,印江六小的語文教研活動氛圍十分濃厚,該教研組派出的教師參加上級舉辦的公開課都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用愛支教,他讓善舉溫暖師生

盧楊均來到印江后真情奉獻愛心,積極參加幫扶幫教工作,熱心參與捐資助學活動,扎實推進莞銅東西部協作工作。

2022年9月,盧楊均主動參加“2022年活水鄉村振興專場活動”,通過錄視頻的方式,為貴州省銅仁市困境未成年人籌集到愛心捐款17219元。2023年5月,他聯系到東莞愛心人士李指鋒先生,為印江一小捐贈了價值5000元的“愛心文具”,為學校解決了當前的實際困難。印江六小舉行2023年慶祝“三八”節活動,盧楊均與其他3位支教老師一起,為學校捐贈了1萬元的活動經費。另外,他還捐出自己一天的工資,參與學校舉行的“教育一日捐”活動。

今年5月,莞銅協作寮步組團印江支醫支教小組到新寨鎮新寨中心完全小學開展幫教活動,盧楊均為該校三年級2班帶去了一節硬筆書法課——《橫筆等距》。他從坐姿、執筆姿勢、握筆口訣等方面向學生們傳授了橫筆等距的書寫技巧。盧楊均卓有成效的“送課”活動得到了師生們的高度評價。

“盧楊均老師在我校支教期間服從學校工作安排,盡心奉獻、盡力幫扶,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在支教崗位上為我校作出了貢獻。”印江六小副校長張金銀表示。

山海相連,莞印情深。盧楊均在支教工作中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辱使命,用情用心用愛照亮了鄉村孩子的未來,為印江的教育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圖/文 任廷湖)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