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貴州唯一4A級研學景區校園:以校旅一體推進產教融合
了解都勻毛尖茶歷史、學習茶葉採摘技巧、體驗非遺制作技藝……今年以來,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成為黔南地區的一個熱門旅游目的地,入園游客突破2萬人次。
“校旅融合”是什麼?當業內還在廣泛探討該業態概念時,位於貴州省南部的這所地方職業院校已用實踐探索出一條路徑。2019年成為3A研學景區校園、2022年取得 4A級研學景區校園創建資格、2023年4月獲批貴州省首個“校旅結合茶文化研學基地”……連續幾年,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將“校旅融合”作為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實效,收獲了認可。
為何融、如何融?連日來,記者走進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實地探訪職業院校“校旅融合”的“破圈”之道。
為啥融?地方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的務實探索
在2014年啟動校園建設規劃時,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一條大膽的定位:“教育教學、創業孵化、茶旅康體”的研學景區校園和都勻市西北部城市公園。
對這份定位,當時不少學生甚至教職工都提出了不解與疑惑:“學校為何建成景區?”
“這並不是憑空想象。”對於疑惑,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羅俊道出其中原因。在他看來,職業教育與產業是“命運共同體”,最大的特征是與市場的黏合度為零。近年來,各地不斷深化產教融合,但現實中,職業院校與地方產業在結構上仍有不同程度適配錯位,教育教學調整得不夠及時,產教融合處於低水平、低層次狀態。
作為地方院校,這樣的瓶頸更為突出。“受地緣、交通、人才、資金、產業基礎等方面制約,培育的人才往往跟不上市場和產業的節奏。”羅俊說。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如何走出一條新路子?學校將目光瞄准了旅游產業。從外部看,近年來貴州將旅游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旅游實現“井噴式”發展。作為貴州旅游產業發展“主戰場”,黔南州有3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68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以及“中國天眼”、荔波世界自然遺產等世界級旅游名片,產業環境十分廣闊。
往內看,學校也有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學校綠地率70%,國家二類植物有幾十種,還有60多年歷史的100多畝都勻毛尖原種茶——漁鉤小葉茶以及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培基地、省級都勻毛尖茶大師工作室、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基地等載體,能深度參與的職業體驗場館超1萬平方米,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富集。
改革現實需要、具有發展基礎。“將校園建成景區,以景區為突破口,推動旅游產業和職業教育建立深度有效、持續穩固融合機制大有可為。”羅俊認為。
如何融?推進校景、校企、研學、景城一體化建設
即使具有先天條件,“從無到有”推進校旅融合,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對這個系統工程,學校清晰勾勒出一份明確的施工圖。“就是抓住研學這條主線,同步推進校景、校企、研學、景城一體化建設。”羅俊介紹。
——校景“一體化”,注重理念融合,按景區的標准來建校園。學校結合校園原有景區,相繼建成茶園、桃園和桔園等八大主題園和茶旅、非遺文化和山地農業等九大深度研學體驗區。在此基礎上,學校成立一個校級景區公司、一個院級教育研學公司,以公司治理模式來管理景區、管理校園,保障校園景區有序規范管理運營。
——校企“一體化”,推動產教融合。專業上,學校組建旅游與茶產業系,建成全省首個旅茶專業群,形成“旅游+茶”“旅游+非遺”“旅游+電商”等專業。人才培育上,學校每年與黔南州民宿協會開設30 人訂單班,雙方共定培養方案,實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入學即就業”。課程教材與企業和產業生產標准相對接的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研學旅行》《非遺文化》等校本教材,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學標准與生產標准、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做到校企一體融合發展。
學校裡建有游客購物中心。人民網 龍章榆攝
——研學“一體化”,突出訓旅融合。學校建設涉及旅游產業導游、酒店、餐飲、非遺產品等 20 多個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提供 70 多個崗位。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營地,開發涵蓋都勻毛尖茶文化、民族文化、非遺文化、科技文化和軍旅文化等研學領域的研學課程 36 門。以茶園、桔園和養殖場等為重點,學校打造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傳播科普知識和科學創新精神。推動實現景區即校園,景觀即實訓基地,學生即導游,景點即課堂,實訓產品即旅游產品。
——景城“一體化”,推進校地融合。學校先后與州內外縣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與文旅部門、民宿協會、酒店、旅游公司等企業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同時,學校圍繞現實問題開展對策調研,《黔南州茶旅一體融合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等列入州委州政府的重大課題,服務地方政府發展。另外,學校將校園開放為市民公園,服務市民,實現將學校的教育教學融入產業、融入政府、融入地方生活。
實踐証明,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路子探對了。3A研學景區校園、 4A級研學景區校園、貴州省校旅結合茶文化研學基地、貴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貴州省勞動教育基地、黔南州青少年科普培訓基地……經過多年發展,一項項“頭銜”先后落地,一個多方參與、規范管理、責任清晰、保障有效的校園景區成型。學生到“4A級景區讀雙高校”的願景成為現實。
帶來啥?收獲“學校受益企業認同社會認可”多贏局面
5月的后山茶園裡,老茶樹探出新葉,吐露勃勃生機。茶壟之間,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專業的學生吳菊變身“專業導游”,帶領著一隊小學生“游客”穿梭其中。
“帶孩子認識茶葉、教孩子一些茶園知識、隨時應對帶隊面臨的突發狀況……這樣的鍛煉,讓我收獲了課堂裡學不到的知識。”吳菊感慨。
和吳菊一樣收獲豐富實踐經歷的學生不在少數。旅游與茶產業系創新創業帶隊老師金學佳說,當一支旅游團隊進入園,學生們便轉化為“企業工作者”。“旅游專業學生將直接作為導游、茶藝專業將成為茶藝老師、制茶專業學生教授茶制作技巧、烹飪專業學生開展烹飪教學、文秘等專業學生參與宣傳與公眾號運營。目前,旅茶系的實戰實訓覆蓋學生90%以上。”她說。
從設計到實踐全流程參與的教學環境,讓職業教育最先感受到市場的脈搏,培育出適合產業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學院的茶山吸引眾多小學生前來研學。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就業情況最先變化。連續幾年,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就業率位居前列。今年,學校舉辦的雙選會上更是出現了微妙變化:招聘企業多,應聘學生少。為啥?在此之前,大部分學生早已有簽約意向。“以茶旅系旅游班、茶業班等專業舉例,基本還沒畢業就已被企業預定。”金學佳說。
變化更直觀地體現在數據裡。根據統計,2018年前,黔南職院每年的招生規模僅2000多人,到2022年后,規模已擴大到5000多人。“以前報考要幾次錄取,近幾年全是第一志願一次錄完,這是質的變化!”羅俊介紹。
學生更出眾、企業更認同、社會更認可。然而,在羅俊看來,最大的收獲是學校的環境的煥然一新。“外在看,景區式的校園景點增加了學校的書香氛圍與人文氣味,內在看,師生積極主動開展創新創業,這種干事創業的環境提振了學校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良性循環,將成為推進學校各項事業長遠發展的內在動力。”他說。
校旅結合、產教一體,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將會更加深入。
今年4月底,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關於實施“校旅結合”助推教育事業和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貴州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貴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將與各級文旅行政部門、單位加強溝通協調,加快提升貴州高素質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貴州“校旅結合”助推旅游產業化特色發展模式,打造貴州教育和旅游發展新品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