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推動多學科融合建設 助力大數據應用型人才培養

5月20日—21日,非線性分析國際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非線性泛函分析會議在貴陽召開。來自國內外非線性泛函分析及應用領域的數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進展,致力推動我國非線性泛函分析及應用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貴州非線性泛函分析及其應用研究發展貢獻智慧力量。貴州民族大學作為此次盛會的承辦方。
會議期間,記者專訪了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聽他講述該校相關學科建設成果與發展未來。
王林在非線性分析國際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非線性泛函分析會議上致辭。
借力國際性盛會 賦能學校學科建設發展
“數學是很多工科類學科的理論支撐和研究基礎,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非線性泛函分析作為數學中既具有深刻理論意義又有廣泛應用的學科分支,其問題來源於幾何、力學、物理和其它學科,而描述這些問題的形式包括變分理論、微分方程等,在圖像處理、優化、控制等各種實際問題中被廣泛應用,在數學的未來發展支撐中具有重要地位。”貴州民族大學校長王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介紹,創建於1951年的貴州民族大學,是全國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學校自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數學學科和專業建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為師生外出深造學習提供渠道和平台,還聘請了陳景潤、楊樂院士等 50 多位著名專家學者作為客座教授到校指導工作,為貴州數學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貴州民族大學數據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現有數學等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本科專業。數學學科是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貴州省一本招生專業。
在王林看來,每兩年一屆的非線性分析國際會議暨全國非線性泛函分析會議,既邀請了國內外多位非線性泛函分析及其應用領域的優秀專家學者,也聚集了一大批有學術創新潛力的青年才俊,集平台優勢、專家優勢和資源優勢於一體。作為大會的承辦方,貴州民族大學能參與到這樣一場專業的高端學術盛會中,搭建起業界大咖與學校師生近距離溝通交流甚至合作的平台與渠道,必將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對該領域學術研究的自信和靈感火花,助力學校的數學學科建設邁入一個新台階。
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 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
“貴州民族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基礎性學科的發展十分重要,但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優勢,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建設,同步推動學科交叉和融合也必不可少。”王林說。
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的數學專業獲得快速發展,成為學校乃至貴州的優勢專業。如何將學科的發展優勢轉換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能?在貴州推進大數據的戰略行動背景下,貴州民族大學將目光聚焦在大數據人才培養上,致力讓“智慧樹”茁壯成長,讓“鑽石礦”綻放異彩。
“數化萬物,智在融合。”為了更好地融入貴州大數據戰略行動中,打造大數據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學校通過學科整合,成立了數據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把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主要的學科融合在一起,同時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以及軟件工程等專業,為貴州培養相關大數據人才做出貢獻。
成立綜合性的大數據學院,打造更專業的科研梯隊,貴州民族大學還同步推進校企合作,搭建更多學生實踐和就業的平台。目前,民大和華為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成立校企共辦專業,在軟件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進行合作,旨在為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發展大數據要找到切合點,對民大而言,必須根據學校的定位來強化錯位發展和特色發展,與學校的人文社科類學科結合起來,在推進大數據+社會治理、大數據+民生服務、大數據+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王林說。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過去較為簡單的統計方式已然不適應現代社會治理的需求,要對如今更加多元、復雜和全面的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必須借助更加智慧化的手段和方法,這就需要進行學科交叉和融合應用。
此外,民族文化研究是民大的強勢學科,但如何進行民族文化的延展,持續擴大其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協調好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問題,也需要更加智慧化的手段和方法來對接,比如成立非遺大數據庫、線上博物館、打造非遺傳承數字人等。王林表示,接下來,學校將會進一步優化建設學科布局,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同時加強校企合作,以培養出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推動學生“雙創”工作,賦能鄉村振興。(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