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化和旅游廳視窗

銅仁江口:民族特色村寨架起“連心橋”

2023年04月01日15:57 |
小字號

江口縣隸屬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總人口251972人、31個民族,是典型的大雜居小聚居區域,被國家民委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7個,省級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26個,建成了沿梵淨山到銅仁微馬賽道的民族特色村寨廊帶。

近年來,江口縣各民族特色村寨按照各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國發〔2022〕2號文件為契機,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旅游等產業,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上三百萬人次,架起了各族群眾“連心橋”。

以“梵淨山紅”黨建品牌為標杆,加快參觀學習交流“速升溫”

走進快場村院子組,隻見村庄美麗,家家戶戶庭院干淨整潔,一條溪水穿村而過,岸綠水清,儼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2017年10月,院子組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推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注入發展活力。

快場村村支書鄭雲清說:“通過民族特色村寨創建,推動了各民族團結互助交流,有效帶動全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太平鎮快場村院子民族特色村寨以“梵淨山紅”標杆,堅持以“黨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N”的利益鏈接模式建成戶外拓展基地一個、竹器加工廠一個、蔬菜配送公司一個、垃圾兌換超市一個、體驗農場一個、養殖基地一個、農家樂餐飲7家、民宿8家,2021年以來接待省內外參觀學習的各族黨員干部近萬人次,尤其是今年1月以來就接待來自重慶、湖南等地的黨員干部參觀學習3批次,有效增加了當地各族群眾的經濟收入,增進了各民族團結平等互助和諧的情感。

以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為抓手,實現交往交流交融“井噴式”

每當夜幕降臨,在寨沙侗寨廣場上,游客們和著優美旋律、載歌載舞,整個現場都要沸騰了。

重慶游客張女士表示:“白天到梵淨山欣賞美景,晚上可以在寨沙住宿感受侗寨深厚的侗族文化,心靈受到民族文化洗禮。”

太平鎮雲舍民族特色村寨、寨沙侗寨依托梵淨山旅游流量深耕當地民族節慶做足攔門酒、婚俗、水龍戲江、龍茶燈藝、土法造紙、刺繡、長桌宴、古建筑、實景秀文藝演出等民族民俗文化與旅游體驗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支“雲中仙舍”“月上寨沙”表演隊伍、一支“講好江口故事”的講解員隊伍和一個體驗基地,做到了人人會講故事、人人會表演、人人會留客。

2023年1月舉辦的春節系列傳統文化民族民俗體驗活動,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學者60余萬人,實現當地群眾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近期,更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為各族群眾有效提供了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平台。

以紅旅、體旅為驅動,實現交往交流交融“加速度”

近年來,依托梵淨山資源優勢,德旺鄉搶抓梵淨山西線旅游發展機遇,緊緊圍繞“紅旅融合、體旅融合”戰略,建成了“木根坡的號聲”紅色教育基地和自動化籃球場。

2018年,該鄉壩梅民族特色村寨建成了紅六軍團十七師與紅三軍會合地木根坡“木根坡的號聲”紅色教育基地。基地推出“七個一”體驗式教育活動,即憶一段紅軍史讓參觀者憶苦思甜,聽一堂紅軍課讓參觀者得以思想洗禮,唱一首紅軍歌讓參觀者得以自信,吹一回紅軍號讓參觀者明白不同時代的號聲有不同時代的意義,吃一頓紅軍餐讓參觀者明白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走一段紅軍路讓參觀者明白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悟一生紅軍魂讓參觀者明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深化了各族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018年以來,接待上海、東莞、蘇州等全國各地干部和群眾受教育200余批次,50余萬人。

該民族特色村寨2022年7月還投資100萬元建成了全省村級唯一的、最大的室內現代自動化籃球場。建成以來,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已吸引省內外籃球愛好者破30萬。2022年10月,這裡舉辦了“全縣村級籃球運動會”,通宵達旦地持續了五天五夜,當地群眾日增收上1000元。特別是,近期銅仁學院、貴州大健康學院以及武陵山區(國際籃球)青少年訓練營等院校和團體已將該特色村寨作為培訓基地,有效落實了民族工作“三項計劃”。

以景區旅游為載體,實現交往交流交融“如朝陽”

太平寨抱民族特色村寨以亞木溝4A級景區為載體,以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相融合大力發展旅游業,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超100萬。

特別是今年3月25日圍繞“春踏青賞花,夏戲水避暑,秋露營採摘,冬觀雪養身”四季主題舉辦的銅仁市蘭花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蘭花收藏家、企業家以及蘭花愛好者10000余人參加,完成現場蘭花交易260余萬元,預計近期增加游客20萬余人,有效提高了當地各族群眾的經濟收入,深化了各族群眾對“三個離不開”的認識。

目前,該縣各民族特色村寨依靠自身資源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籌備迎接“百萬師生暢游梵淨山”“百所高校結緣梵淨山”“百場活動助力梵淨山”的三百工程,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向縱深推進,奮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羅應權)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