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振興“排頭兵”到城鄉融合“新標兵”
——“三個融合”推動湄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范朝權 孫曉蓉 張玲玲 王 丹靈
湄潭縣黃家壩街道合同社區甜蜜小寨,自今年10月開園后,靠著幾十畝金燦燦的向日葵火了一把。花期月入4萬元的農家樂老板劉仁敏看著地裡換種上的五色觀賞油菜,期待明年開春新一波旅游熱帶來好收益。
湄江街道東南社區幸福農場裡,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明正與黨小組成員討論鄉村振興規劃編制事宜,從農耕體驗到庭院經濟,社區發展目光已看向鄉村振興“下半場”。
收獲“甜蜜賬單”,耕耘“幸福夢園”,在兩個距離縣域中心僅幾公裡的村居,那些被重新激發的鄉鎮活力和流動的發展要素,成為湄潭探尋城鄉融合的題中要義。
從鄉村振興“排頭兵”到城鄉融合“新標兵”,在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湄潭縣通盤考量,推動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兩個系統聯動發展關系愈來愈明朗。
產業鏈融合的“新茶經”:
“一葉”生“一業” “多鏈”串“三產”
11月28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2022年度茶葉百強縣域調查結果,湄潭再次榮登榜首,連續三年蟬聯第一。
立即把好消息轉發朋友圈的新茶飲供應商逅唐茶業創始人韓剛,剛張羅完公司在湄潭新項目的兩條生產線投產。
“湄潭一如既往得到認可,讓我們選中當地布局茶全產業鏈更有底氣。”對韓剛而言,湄潭的“三連冠”對於快速成長的逅唐,有了更多加持意義。
位於湄潭經開區的逅唐茶業生物科技項目新廠區,眼下,成套的智能設備還在陸續進場和安裝調試,明年3月,另兩條新產線投產后,這裡預計全年可完成500萬斤的毛茶精深加工。
正是看中新茶飲可提高夏秋茶下樹率拉長鏈條的優勢,湄潭縣大力推動逅唐茶全產業鏈項目上馬,要串起湄潭茶一二三產融合的價值鏈。
與逅唐一拍即合,是湄潭縣堅持產業“首位”有為,演繹“圍繞茶、做足茶、突破茶”的鮮活故事。9個字,也構成湄潭推動茶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邏輯。
而突破,成了推動茶產業鏈融合的關鍵!
突破,在逅唐茶業深度參與全產業鏈建設的新項目裡。龍頭引領茶產業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將倒逼湄潭參差不齊的初加工群體實現全面提檔升級。
突破,在永興鎮馬義村堅持“好茶從一棵苗開始”的執念中。茶苗規模從年出百萬株到上億株,土地流轉金從最初每畝四五百元漲至一千多元,村星興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管國洪對自己的預期信心十足,“依托黔茶系列新品種,把我們‘貴州茶苗第一村’打造成高度市場化、高收益的特色茶苗繁育示范園”。
突破,是貴州沃豐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思敏眼中的“差異化”競爭。填補產品空白,公司瞄准黑茶獨創工藝技術開發“黔金磚”系列品牌,挖掘非遺技藝傳承創新黃茶。填補市場空白,到內蒙、新疆等地開辟邊境貿易已列入公司明年銷售推廣計劃。
突破,是湄潭老牌茶企栗香茶業開辟的出口貿易“新賽道”。投入2000余萬元實施廠房改造和設備更新,企業今年終於實現出口“零突破”,2219萬美元的出口額成為貨真價實的增長點。
差距變潛力。多維度推動茶產業融合突破,茶農、茶企、茶商、政府求新求變,在湄潭,處處有跡可循——
從最初單一的繁種育苗到廣泛開展茶園管理、技術培訓等社會化服務,合作社的角色定位更清晰。
從“歐標茶葉”到“歐標茶園”,高品質茶種植的標准化覆蓋更廣泛。
從招商延鏈補鏈到建立“茶葉出口貿易專項貸”撬動金融資本力挺茶企,政府優化產業生態的措施更精准。
從論斤賣到論畝賣的“定制茶園”,重構營銷策略提升競爭力的意識更強烈。
從賣茶青到開發茶衍生品,茶企茶商競逐新賽道的動作更快速。
圍繞茶、做足茶、突破茶,可以預見,湄潭茶產業鏈融合不斷釋放新需求帶來的多場景、規模化、共享化空間,將打破60萬畝茶葉創造的產值“天花板”,帶動湄潭茶“成倍級”增長。
產城融合的“幸福路”:
城市裡的村庄 擁有田野的城市
湄江街道核桃壩村,湄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村支書何殿倫率先種下的2.5畝茶樹,已長成萬畝茶園,聚集了62家茶葉加工企業。
這裡,一半是靜謐的茶海風光,一半是火熱的園區生產。
村裡的七味茗香茶業進出口有限公司,除了春茶、夏秋茶加工外,開發顆粒紅茶補鏈,生產從年頭一直持續到年尾。
“春夏秋採茶青,秋冬管護收枝葉,基地務工一年能找‘兩份錢’。”在核桃壩村黨總支副書記羅貴林看來,以茶產業為紐帶,村裡人進城賣茶、城裡人下鄉打工,早就不是新鮮事。
3000多人的核桃壩,常年吸引近2000多流動人口到村裡打工。其中1000多人的外來常住人口流轉管理著近2000畝的茶園,成為核桃壩“新村民”。
因茶而興,以茶為主導的產業支撐,在產城融合系統裡有了更深層的意義。
位於湄潭縣城中心的“中國茶城”,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茶葉專業批發市場,也是貴州省茶產業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
入駐企業和商戶400多家,年交易額超30億元,日客流量平均2000人以上。茶城,跳出茶交易,從一個產業“經濟體”轉向產城融合“綜合體”。
“在城市茶葉交易市場中植入茶文化和體驗旅游功能,延伸茶產業鏈條,實現‘經濟搭台、文旅唱戲’。”貴州西部茶城置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以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中心館落戶和打造中華茶俗館國家4A級茶文化旅游景區為機遇,茶城將助推旅游產業化發展,不斷提升茶城品味。
特色產業優勢越發彰顯,城鎮發展后勁持續增強,產城互動的活力也在慢慢積蓄。
看著湄江河畔茶工業博物館片區茶場老舊房改造啟動,不久,這塊代表現代茶業發展的工業遺址上,升騰的將是一座城的文化地標。
隨著永興古鎮及浙大西遷小鎮歷史文化建筑群修繕進度加快,民國時期有名的“蘭亭茶社”正式運營,永興人心中那段消失的記憶又回來了。古鎮、茶海,這個特色小城鎮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因茶而美,農文旅融合催生的茶海、茶壺、茶湯、茶城、茶村,繪就一幅茶香濃郁的全景畫卷。打造集“茶園定制”與文旅體驗融合的綜合體,湄潭蘭馨、沁園春、芸香等一批精品“茶園”變“庄園”,成為寄托情感的夢之園。
挑戰無處不在,“數字化”思維為湄潭產城互動也提供了一些思路。
湄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茶業物聯網技術中心的巨型大屏上,十多個小屏組成的畫面不停切換,該病虫害實時監控和茶園24小時在線監測系統,覆蓋了10萬余畝茶園。
一頭連著基地,一頭連著市場,湄潭推出“祥農雲”智慧平台2.0,加快茶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不僅實現了茶園智能管理,開拓了茶業銷售新渠道,也打通了產城融合發展的“梗阻”。
城鄉融合的“共富策”:
暢通要素流動 促進共融共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解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提出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農村資源的激活,要素的雙向流動,在鄉村振興的“下半篇”和城鄉融合中尤為重要。湄潭對縣域中心和鄉村這對關系的考量,堅持整體推進。
土地流轉、人才進村、資本下鄉,城鎮繁榮背后是鄉村的美麗生長。
一個缺資金,一個缺土地,湄江街道湄江社區和東南社區互補“抱團”投資的農耕體驗項目“幸福農場”,成了湄潭城區及鄰近縣群眾休閑觀光的網紅打卡點。這個田園綜合體推動城鄉合作共建共享,也實現了基層資源優化配置。
“讓城裡人來了就不想走!”隨著兩撥投資老板前來洽談,農場提檔升級加快醞釀,社區黨支書李明堅信,村庄增綠,鄉村“增值”,這裡不僅有“看頭”,更有“賺頭”。
湄潭縣蘭花協會副會長蔡文平就是那個來了就不想走的人。與協會10多戶會員跑到農場租大棚種蘭花,一簽就是5年的合同。眼見自己的精品蘭花直播間馬上搭建完,蔡文平急著與李明分享好消息。
從建設到經營,鄉村那些獨有的生態價值、資源價值日益凸顯。土地流轉,人才進村,資本下鄉,湄潭善用改革關鍵一招,讓發展的要素在這裡涌動,暢通城鄉。
“新農人”干“新農活”。7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下鄉創業,一頭鑽進魚泉街道金橋村的“村播中心”直播室,運營賬號、帶貨直播,一個月“吸粉”2000多人,成了名副其實的“鄉村推薦官”。
“新身份”成“新資源”。永興鎮中華村的李邦國等3名茶農,因為有了縣茶業協會頒發的登記証,成了茶青收購職業經紀人,新身份換來了湄潭支行30萬元的無抵押貸款,解決了急需流動資金的煩惱。
激發農村資源活力,推動城鄉要素流動,需要改革再向前探深一步。
聚焦土地關鍵要素發力,湄潭深入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全縣9.9萬戶37萬多農民全部明確宅基地資格權,成功頒發全省首份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回鄉”有償使用宅基地批准書和農村宅基地及農戶流轉使用權証。
改革繼續挺進“深水區”,11月29日,“全省第一個村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在湄潭縣魚泉街道仙谷山村挂牌。這一步,加快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步伐。
來自江西和福建的商人周輝輝、楊立來到湄潭當農民,分別投入上千萬元在永興鎮搞基地、建糧廠,試點“田園直購”帶動了一批江西和福建“老鄉”來當地租田種糧。
從“四在農家”到“三美五示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跑好城鄉融合“接力棒”,湄潭縣在認准的這條高質量發展路上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未來可期,美麗鄉村再升級,縣域經濟有韌性,讓我們看到湄潭城鄉融合發展更多的可持續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