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千面”梵淨山

2022年07月08日17:31 |
小字號

從貴陽乘坐高鐵出發,一個半小時車程抵達銅仁市區,再乘坐一小時旅游班車,就能到達梵淨山腳下,一睹那裡神奇絕美的風光。

走過數億年風雨,梵淨山的“身世”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方圓約567平方公裡,繁衍著野生動植物7154種。作為西南地區千年佛教名山,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疊加形成的“佛光”,更為它增加了幾分神秘。

蘑菇石、紅雲金頂、釋迦殿、太子石,珙桐、紅豆杉、鐘萼木、水青樹,黔金絲猴、白冠長尾雉、大鯢、雲豹……被譽為“天下眾名岳之宗”的梵淨山,有著令人向往的“千面”。近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批復同意貴州省開展“梵淨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這意味著頭戴諸多光環的梵淨山必定會更加耀眼。

經歷多次滄海桑田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江口縣、鬆桃苗族自治縣三縣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

資料記載,組成梵淨山的主體地層是梵淨山群,它形成於距今8.7億年至8.35億年。喜馬拉雅運動特別是第四紀初期以來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抬升,使梵淨山體拔地而起。在長達8億多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梵淨山經歷了多次滄海桑田的變化,保留下眾多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地質遺跡。

“四海名山,九州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梵淨山上的敕賜碑,於明萬歷四十六年奉旨而建,位於新金頂西北800米處的老金頂滴水岩下,坐北朝南,這裡海拔為2270米,前臨陡峻險谷,后接峭壁懸崖。碑為古牌樓式,高2.9米,額鐫“敕賜”二字,故被稱為敕賜碑。此碑於1982年2月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敕賜碑對梵淨山地形地貌、名勝風光、歷史傳說、佛教沿革等都有記述。碑文寫道,梵淨山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涌來朝拜的“極樂天宮”。

頭頂驕陽,狂風大作,傾盆大雨,雪花飛舞,在山頂,四季可能輪番上演。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淨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卻不是誰都能有緣識得。隻能期許遇見好天氣,若不然,又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到梵淨山的人,都會被“蘑菇石”獨特的造型吸引。“蘑菇石”,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蘑菇一樣的石頭,上下兩層,上大下小,錯落有致,一眼看去好似兩塊堆砌得並不整齊、將要垮塌的石頭。因矗立在山崖邊,更是讓人感到險和絕,游人無不在此拍照打卡。

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教授任曉冬說,喀斯特地形地貌是貴州較為獨特的環境,顯著的特點是石灰岩和溶洞。而梵淨山卻不一樣,它是變質岩山脈地貌,比喀斯特地貌更為古老。

通過無人機鏡頭“瞰”梵淨山,觀者的眼睛充盈著時光、心裡載滿了驚嘆。除了“蘑菇石”,“萬卷經書”也令人稱奇,層層疊疊的“石頭經書”飽經歲月滄桑,像是等待游人翻閱風雨留下的過往歲月。

還有“紅雲金頂”,拔地而起,垂直筆挺,頂天立地的高峰峻嶺,讓人不得不嘆服自然的神奇力量。“紅雲金頂”石峰高達94米,挺拔峻峭,像巨大的擎天石柱拔地而起﹔下臨深壑,百裡以外遙望,好比玉筍插天﹔頂部常有雲霧繚繞,在陽光輝映之下,雲彩燦爛絢麗,人們因此稱之為“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之音。“紅雲金頂”挺拔的石峰上,有一條巨大的裂隙將金頂從頂部向下劈為兩半,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

“我的家鄉梵淨山,紅雲金頂入雲端,雲梯萬步天路遠,風雨飄飄幾千年﹔我的家鄉梵淨山,鳥語纏綿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源,群山巍巍霧纏綿……”透過美妙的音樂,梵淨山給人以無限遐想。

7100余種動植物的基因庫

無論乘坐纜車,還是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都是滿目蒼翠。“鳥鳴山更幽”,動物們“生產生活”發出的聲響,襯托出山的幽靜,令人感知何為“生命共同體”。據調查,梵淨山現今繁衍著野生植物和動物7154種,其中植物4394種、動物2760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危以上級別植物49種、動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7種、動物38種,是亞熱帶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棲息地。

2018年7月,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中國貴州銅仁梵淨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會認為,梵淨山是珍稀瀕危動植物珍貴的棲息地,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特有動植物分化發育的重要場所,黔金絲猴和梵淨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棲息地,水青岡林在亞洲重要的保護地,理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新成員。

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貴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研究中心聯合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區域內野生動物監測,使用紅外相機對野生動物資源進行長期觀測。黔金絲猴、藏酋猴、毛冠鹿、鬣羚、小麂、野豬、紅腹錦雞等野生動物,紛紛到紅外相機前“報到”。大群黔金絲猴在猴王帶領下“行軍”,呆萌的猴寶寶在母親懷抱裡撒嬌,“藏酋猴家庭”在溪水中沐浴嬉戲,豹貓在紅外相機前左躲右閃。

資料記載,20世紀初,一位英國傳教士沿著野路進入梵淨山未知的原始森林中。原來,這位傳教士曾經發現了一張毛皮,毛皮雖有殘缺,但可以明顯辨認其特征:肩部有一道明顯的白斑,背部呈現灰黑色,腹部灰白,肢體的內側為金黃色,一條長長的尾巴遠遠超出了身體的長度。根據採集動植物標本的經驗,這位傳教士判斷這可能是動物學界尚未發現的一種靈長類哺乳動物。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動物學界的專家們尚未看到過黔金絲猴活體。

黔金絲猴擁有引人注目的“藍色臉龐”,被動物學家稱為“世界獨生子”。1988年,中美相關機構聯合進行了一次黔金絲猴種群數量調查和行為學研究,到1992年發布了一批數據,當時黔金絲猴的種群數量不超過750隻。貴州林業部門2021年開展過調查,相關數據目前還未正式發布。

梵淨山是“動物王國”,也是“植物寶庫”。春夏相交時節,梵淨山的鴿子花競相盛開,遠觀之,好比成群的蝴蝶有組織地翩翩起舞﹔近觀之,好比整齊列隊的鴿子,微風拂過,搖頭晃腦。鴿子花是當地人的稱呼,實際上這是珍稀植物珙桐開出的花朵。珙桐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貓”。

“武陵之源”崇尚共生

自北宋以降,梵淨山與宗教文化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神奇獨特的自然風光成為佛教興盛的基底,成為僧眾向往的“梵天淨土”,“梵淨山”也因此而得名。梵淨山在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稱“梵淨山”,“梵淨”乃“佛教淨界”。

梵淨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周圍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翠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無論是周邊縣城鄉鎮曾修建的宗教文化場所,還是梵淨山崇山峻嶺上建造的寺院、廟宇、石碑,都承載著宗教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興盛和發展。而這背后,更多體現的是人的價值追求,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生。

今天的梵淨山,生活在山裡山外的人們,共同維護著“武陵之源”。為加強生態保護,近年來梵淨山周邊鄉鎮生態護林員有序“輸進”,成為珍稀動植物的“守護者”,同時將一些不利於保護區生態建設的開採開發項目全部退出,讓這片梵天淨土更為世人所矚目。

梵淨山腳下的江口縣太平鎮,有8個村的村民喝著來自梵淨山的水。村民楊文喬是生態護林員,負責巡護的區域屬於梵淨山的核心區,防火災、防盜伐、防捕撈。在太平鎮,像楊文喬這樣的生態護林員有128名。除了生態護林員“進山”,當地村民植樹造林意識也很強。為了鼓勵村民植樹造林,隻要種下的樹苗成活率達到85%,每畝就可以得到300元獎勵。

有益於生態保護的選擇“輸進”,反之則果斷退出。從高爾夫球場的嚴肅處理,到國保區內非法採礦的全面查處,一些所謂的旅游開發、特色產業項目,早已退出梵淨山。

如今的梵淨山,自然、生態和文化交相輝映,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本報記者汪軍)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