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遵義視窗>>經濟觀察

綏陽:循環經濟成為新型工業化新引擎

2022年06月23日10:17 |
小字號

在建中的貴州金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角。
在建中的貴州金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角。

“以前年產值1500萬元左右,今年4000萬元沒有問題。”

今年元月以來,綏陽縣省級經濟開發區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裡的貴州見展科技有限公司20條全自動生產線始終處於24小時息人不息機器的滿負荷生產狀態,見展的訂單來自包括貴州天儀電器、遵義群見塑膠、貴陽海信、貴州海爾等20家企業的外包裝需求,同時抓住中央一號件和新國發二號文件精神釋放的信息,在大農業上發力,育苗托盤訂單由貴州已延伸到四川的瀘州、宜賓等市。說起企業的前景,公司總經理呂德友滿心歡喜。

貴州見展科技有限公司此前是一家生產烤煙育苗托盤為主的泡沫生產企業。鍋爐安全隱患和尾氣排放達標治理不僅投入大,而且牽扯了呂德友百分之四十的精力。僅管如此,公司有一年還是因為排放不達標被罰款10萬元。今年元月剛入駐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見展,如今員工由以前的40人增加到80多人,普工月工資由2000元漲到了3600元左右,重要崗位工人工資由3000元增加到5000元以上。

“園區電廠直供蒸汽作為我們的熱能,讓我們徹底告別了鍋爐,再不用擔心安全隱患和尾氣排放達標治理,我的精力能百分之百投入到爭取市場,擴大產能﹔電廠提供的蒸汽充足且壓力穩定,產品一次合格率達到99.5%以上,讓我們的產品競爭優勢強勁。今年已增加了五條生產線,但按當前的發展趨勢,年底前至少增加兩條生產線,甚至要增加五條。廠子原名叫劍龍,現在改為見展,意思就是要抓住機遇用實績見証當前的輝煌,展望美好的明天。”呂德友說起公司的新氣象來滔滔不絕。

見展的發展,得益於綏陽縣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新型工業新引擎。

2020年全面建成投產的綏陽縣省級經濟開發區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年產值達30億元,年利稅2.8億元,解決就業人口2000人以上。2020年度就獲得中國鐵合金行業綜合實力十強企業稱號、鄭州交易所“免檢產品”等榮譽。其產品銷售網覆蓋湖南、江西、華東、西南等地區,得到用戶一致好評。2020年同時獲得P.O52.5水泥質量管理認証証書及全國“砼燦杯”水泥品質優良獎,位居區域行業前列。

該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是貴州省“四個一體化”重點項目之一,由發電、水泥和鐵合金三個廠組成。發電廠全部實現數控操作,年發電量20億度,既確保為水泥廠和鐵合金廠提供穩定電源,又能為整個園區年節約生產成本2.5億元左右。鐵合金廠是循環經濟的核心,選用國內鐵合金領先水平的封閉礦熱爐先進冶煉工藝,精密數控操作年產40萬噸錳系合金。生產中產生的副產煤氣2.5億立方,部分自用,剩余煤氣返輸發電廠作為發電燃料,為發電廠每年至少節約標煤15萬噸。發電分廠發電過程中產生有大量的粉煤灰、脫硫石膏、煤渣和鐵合金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爐渣等固體廢物,都是水泥分廠的水泥生產原材料。

“我們年產水泥100萬噸,它消耗的不僅是園區30萬噸廢渣,還同時吃掉縣內外的建筑垃圾、選礦廢渣、污水處理廠的淤泥等20萬噸。”水泥分廠生產總監呂超表示。

在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廠與廠之間有循環經濟,分廠自身也有循環經濟:“我們利用水泥生產線的廢氣安裝余熱發電裝置進行廢氣再利用,年發電量有2000萬度,年節約標准煤是6500噸。”水泥分廠安全總監朱昭齊介紹道。

在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廢水集中收集和處理后全部用於廠區的綠化、灰庫的調濕、鐵合金廠沖砂使用,不僅實現園區廢水“零”排放,而且年節約用水100萬立方米。

一直以來,綏陽縣在服務好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抓實內部循環經濟的同時,吸引企業入駐延長和擴大園區循環,提升循環利用效益。2021年以來,除見展外,還牽線搭在園區建設建材廠和中外合資企業貴州金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以前發電廠的水蒸汽作功后仍有相當的熱能未能利用,進入冷卻塔冷卻后再用到發電上,冷卻過程有相當的投入﹔現在發電廠作功后80%的蒸汽直接作為見展和建材廠的能源利用,既節約了冷卻支出還因出售蒸汽年增收1500萬元左右。同時,向建材廠出售固體廢物,產業園年收入至少200萬元。將在今年10月完成建設並投產的貴州金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實現年產值4.5個億,收入近一億元。這些都是十四五期間到十四五末,我們的產值要從十三五末的30個億左右增加到40個億左右,年稅收要達2個億左右的底氣和信心所在。”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總經理焦明勇如是說。

據了解,到六月中旬已完成建設總進度70%的貴州金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是西南地區首個工業尾氣生物發酵法制燃料乙醇項目,對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及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項目高質量全部利用鐵合金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氣,達產年預計年產燃料乙醇6萬噸,年產蛋白飼料6600噸。同時每年減少CO2排放24萬噸、節約糧食1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17萬噸、減少顆粒物排放190.94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315.79噸,助力碳中和碳達峰。(文/圖 張曉敏)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