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地方網群>>黔東南州視窗>>時政要聞

90后大學生楊平合:綠水青山間種出“金山銀山”

2022年05月07日11:24 |
小字號

採摘下來的靈芝。
採摘下來的靈芝。

芳菲四月,春和景明。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從江縣往洞鎮信地村,滿眼翠綠。

在信地村木耳種植基地,60多個白色大棚有序排列,蔚為壯觀。大棚裡的一排排菌棒上,一朵朵鮮嫩的黑木耳如花朵般綻放開來,煥發著勃勃生機。

“木耳採后要及時晾晒,晾晒時將木耳均勻地鋪撒在晾晒架上,每隔兩個小時翻晒一次,這樣的木耳質量才好。”4月29日,筆者走進這個基地,侗族青年楊平合帶著幾名村民正在晾晒黑木耳。晒壩上,攤晒著剛剛採摘下來的木耳,耳大肉厚、烏黑亮麗。

1990年出生的侗族青年楊平合,是從江縣往洞鎮信地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

2014年,楊平合從廣西師范大學畢業,在深圳一家企業上班。

在深圳打拼期間,每年春節都回家過年的楊平合發現:往日冷清的家鄉,因年輕人回來變得熱熱鬧鬧﹔過完年年輕人背起行囊離開,家鄉又恢復了往日的冷清。

“家鄉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家鄉的建設也需要年輕人回來。”有著濃厚家鄉情結的楊平合看到這一切,萌發了回家創業的念頭,並越發堅定。

2016年底,楊平合毅然放棄了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准備發展種養業。

“創業有風險,家裡的資金也很有限。”楊平合的母親十分反對兒子回鄉創業的想法。

“人活著,多掙扎才能產生斗志,有了斗志才能走得更遠。”楊平合堅信自己的選擇。

說干就干。2017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楊平合與村裡6位返鄉創業青年成立了從江縣往洞鎮信地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掏出家底,向親友籌措,又貸了些款,他們籌集了350多萬元,啟動了項目。

合作社成立初期,主要開展黃牛養殖。2018年出欄300頭,創收30余萬元,這是楊平合和伙伴們挖到的“第一桶金”。

小試牛刀初獲成功,楊平合和伙伴們決定要進一步拓展產業,並將目光鎖定在食用菌種植。

“家鄉生態環境良好,晝夜溫差大,海拔和自然氣候非常適合食用菌項目的發展。”楊平合說。

光有熱情、沒有技術,是無法開展食用菌種植的。楊平合決定外出學習。2018年10月,楊平合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到四川瀘州春雨食用菌產業園食用菌種植培訓。兩個月的時間裡,楊平合吃住在食用菌基地,菌種、栽培、出菇、銷售等每一個環節,他都認真學習記錄。

學成回來后,在從江縣食用菌專班的推動及幫助下,合作社開始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產業投資550余萬元。項目實施主要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種植模式。

按照學習到的方法,結合當地環境進行摸索,楊平合和伙伴們天天在食用菌大棚裡“摸爬滾打”。

因食用菌對環境、溫度、水分等方面要求極高,楊平合與伙伴們以大棚為家,一天到晚就在大棚裡,一遍一遍來回檢查菌絲的發育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楊平合和伙伴們的努力下,合作社快速發展起來,不僅種植木耳,還大面積種植了香菇、油茶、林下黑靈芝等。

創業路上多艱辛,楊平合走得並不一帆風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工人們居家隔離無法復工,看著菌棒無人打理,大家一籌莫展。2021年,基地又遭遇了雪災,虧損了30萬元左右。

“沒有等來的輝煌,奮斗贏得成功。創業雖有磕絆,好在我們都一一克服了。”回想一路走來的艱辛,合伙人楊秀龍深有感觸。

“創業這條路,走得辛苦但很值得。”楊平合說,他為自己生正逢時而慶幸——國家對青年賦予熱切期望,是創業青年的堅強后盾。

2022年,合作社種植靈芝孢子粉20畝、林下黑靈芝67畝、黑木耳菌棒10萬棒、豇豆40畝、油茶238畝,帶動農戶就業15000人次,固定用工40余人。

去年,木耳種植大戶楊秀安跟著種植了25萬棒木耳,年收入達12萬元,臉上樂開了花。

“在家門口每天也能賺到100元,每年收入1萬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楊秀芝樂呵呵地說。

憑著一股子韌勁和干勁,楊平合及伙伴們把合作社創辦成往洞鎮目前最大的生態養殖合作社,並榮獲“從江縣2020年脫貧攻堅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貴州省5A級服務三農金牌合作社”多項榮譽。楊平合也榮獲“從江縣優秀共產黨員”“貴州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等榮譽。

年前,村委會換屆,鄉親們一致推選他為往洞鎮信地村黨支部書記、主任。

“楊平合合伙創辦的合作社,讓村民有了事干、有了錢賺、有好日子過。”鎮裡包村領導、從江縣往洞鎮紀委書記周曉芳為他們點贊。

發展特色種養業,為楊平合和伙伴們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入,但他們並沒有在創業的道路上就此止步。

談及未來發展,楊平合坦言將發展循環農業,在青山綠水中,帶領鄉親共圓致富夢。(圖/文 楊玉婷、顧慧明、潘雪)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