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四十正青春

南盤江、北盤江滔滔不息。一支起於烏蒙山脈馬雄山東麓,一支源自烏蒙山脈馬雄山西北麓。兩江分別向東、向南奔突,一路穿越崇山峻嶺,在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匯流,入珠江、赴南海,兩江環抱的1.68萬平方公裡廣袤之地,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81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興義地區,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今年5月,35個民族共同生活的黔西南州,已走過40年奮斗發展歷程。
四十春秋,在南、北盤江千萬年的奔流中,如彈指一瞬。對於世居於此的人們而言,卻是奮斗不息、跨越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40年艱苦卓絕,從貧窮到小康,從封閉到開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面融入全省、全國發展大局,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工作實績。全州各族干部群眾,立奮斗之志、起奮進之勢,在盤江兩岸譜寫了一曲曲趕超跨越的時代壯歌。
拔窮根、奔小康。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簽是最強音符——
黔西南是喀斯特地貌集中連片區域,自然景觀奇絕,但多為不宜耕作的石山區、半石山區。貧困是長期壓在各族干部群眾心裡的“一塊大石頭”。自治州的成立,幾乎與國家於20世紀80年代開啟的反貧困序幕同步。
在多年反貧困實踐中,黔西南各族干部群眾與自然環境作斗爭,創造了石山區半石山區種植耐旱作物花椒與金銀花,低熱河谷種植水果、蔬菜等脫貧產業發展模式。
2010年,時逢貴州大旱。興義市冷洞村2000多畝金銀花樹即將枯死之際,村民們在村支書朱昌國帶領下,琢磨出在礦泉水瓶底扎眼的“滴灌”法救活金銀花。從上世紀70年代起,石山區的冷洞村很早就開始了炸石造田的驚人之舉。幾百噸炸藥硬是在石旮旯地炸出了860畝平地,石縫中摳出的泥土墊成田畝、種上糧食,村民吃上飽飯。基層群眾書寫了“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
1990年,中央統戰部、科技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等統一戰線單位啟動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點亮了黔西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之路。30年來,先后實施項目1125個,協調引進智力支邊項目2168個,累計投入資金60多億元。
時間進入貴州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黔西南州扎實推進產業就業、易地搬遷、教育醫療救助、民政低保兜底“四個一批”,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作為全省曾經的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晴隆縣三寶彝族鄉也是唯一整鄉搬遷鄉鎮。遷入地阿妹戚托小鎮依托歷史、民族文化規劃建設,如今已是4A級旅游景區。當小鎮青年文安梅和同村伙伴白天在附近工廠上班,夜間圍著篝火跳起彝族舞蹈迎接各地游客,就能獲取固定收入的時候。易地扶貧搬遷讓包括文安梅在內的三寶彝族鄉1317戶6263名搬遷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徹底變化。
“十三五”時期,盤江兩岸各族干部群眾打硬仗、攻堡壘,拔窮根、奔小康,全州累計減貧人口47.13萬人,7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6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黔西南州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
謀發展、促跨越。綜合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1982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為4.20億元,到2021年,增加到1506.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1倍,年均增長11.8%。其中1989年、2005年、2017年分別突破10億、100億、1000億元歷史性關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82年的194元增加到2021年的50070元。經濟總量實現跨越發展。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也持續優化。一產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1982年的68.0%調整為2021年的17.6%。糧食產量由1982年的58.96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83.97萬噸。“十三五”以來,全州建成高標准農田78萬畝,建成“五個百萬畝”產業,培育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76家。
工業增加值由1982年的0.25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85.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09倍。“十三五”以來,原煤產量由1003萬噸提升到1550萬噸,發電量由298.81億度提升到366.14億度,發展壯大了登高鋁、振華新材料、鵬昇紙業等一批工業企業,依托全省唯一地方電網,“煤電網產”加快融合。
三產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1982年的22.1%提高到2021年的47.7%,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十三五”以來全州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12個、3A級景區36個,實現旅游總收入2907億元、年均增長24.23%。建成浙興商貿城、夢樂城等一批消費集聚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4%。
衣食住行點滴變化,深深鐫入民心。四十年來,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元增加到1263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6元增加到38251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34億元增加到1538.66億元,貸款余額由1.72億元增加到1756.15億元。
就全省而言,2011至2021年是貴州經濟社會趕超發展的“黃金十年”,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黔西南州經濟增速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位居全省第二,全面融入貴州“黃金十年”快速發展期,經濟總量進入全省第二方陣。
從成立之初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貧困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逐步成長為以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迅猛發展,山地現代農業加快推進,民生福祉持續增強,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醫療短板加快補齊,民生網底持續筑牢,后發優勢加快凸顯,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走新路、開新局。地區開放開發格局實現歷史性重塑——
兩江環抱、山地之州,閉塞困於交通,開發開放亦始於交通。
黔西南州府興義到省會貴陽,距離300多公裡。40年前乃至10余年前,山路險峻、長途跋涉是躲不開的出行“噩夢”。花江坡成為很多人共同的記憶,隻因北盤江在這裡劃下一道深深的峽谷。
若干年后,當跨越天塹的北盤江高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和貴州境內的很多座橋梁一起,不斷創造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徹底打通了阻礙山裡人向外的天塹。再之后,高速公路、鐵路、民航、高鐵……黔西南自治州開放、開發的步伐越來越快。
幾件大事,理應載入自治州史冊。
1997年3月18日,南昆鐵路全線鋪通。鐵路東起南寧,西至昆明,全長898.7公裡,貴州境內途經興義、安龍、冊亨等地。南昆鐵路通車運營,終結了黔西南自治州沒有鐵路的歷史,極大加快了黔西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2004年7月18日,興義機場建成通航。從東方航空公司首飛昆明-興義-貴陽的第一條航線,到如今,興義機場已通達國內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長沙、南京、海口、西安等近20個主要城市。2018年11月,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到2021年,興義萬峰林機場連續四年躋身國內百萬級機場行列。
2015年12月31日,望(謨)安(龍)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行。望謨作為全省最后一個高速公路通達縣,通車之后,黔西南州、貴州省縣縣通高速目標順利實現。
截至2021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16公裡,公路通車裡程達2.26萬公裡,水運通航裡程達1017公裡,盤興高鐵開工建設,興義機場2號航站樓建成投用,“五位一體”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
大山作為物理的阻隔被打破,開放的思想藩籬也隨之慢慢破除。2015年以來,黔西南州連續五屆承辦國際山地旅游大會,這是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唯一以山地旅游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峰會,盛會將黔西南豐富的生態人文資源推向全球視野。從萬峰林出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向世界,對外開放、開發提升到一個全新水平。
百姓富、生態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
布依族、苗族人家,靠山靠水,貧困之下的山清水秀,是原始朴素的生態文明觀。四十年來,盤江兩岸各族群眾苦苦求索,守著良好自然生態受窮的日子漸漸遠去。全州上下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綠色財富不斷蓄積、綠色動能不斷增強。
冊亨縣冗渡鎮壇坪村群眾不會想到,家門口四季種植的菜心廣受城裡人歡迎。脫貧攻堅期間,這裡建成蔬菜供應基地,直銷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認証面積1200余畝,輻射帶動全縣種植蔬菜22.92萬畝,2021年銷量達27.5萬噸,創造產值7.15億元。
截至2021年底,全州僅林下菌藥種植面積就達27.03萬畝,產值20.16億元。以烤煙、茶葉、薏仁、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藥、畜禽、油茶、漁業十大特色產業為主軸,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在生態建設上,“十三五”以來,全州完成營造林296萬畝、石漠化治理912平方公裡、水土流失治理164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由54.87%上升到61.2%,萬峰林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取締南北盤江、紅水河網箱養魚,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主要河流湖庫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9年保持100%,全州各(縣、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7年達99%以上。
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脫貧攻堅、生態環保……黔西南自治州40年發展,成就是巨大的、變化是根本的——憶往昔,看今朝。今日黔西南,人民生活越來富足、日子越來越安逸。今日黔西南,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后發優勢逐漸顯現﹔今日黔西南,天藍、地綠、水清,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今日黔西南,宜居、宜游、宜業,文化自信更強,開放開發步伐更快,安全穩定更有力,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向上……今日黔西南,正按照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謀劃的發展藍圖,牢牢把握新國發2號文件政策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全力建設“四區一高地”,各民族團結攜手奮進,牢記囑托大踏步向前,繼續譜寫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的詩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