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暢通開放通道 發展特色產業 推進深度融合 堅持綠色發展

貴州高質量發展謀新局

本報記者 萬秀斌 程 煥 蘇 濱 陳雋逸
2022年04月24日07: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20年底,貴州66個貧困縣、923萬貧困人口,全部摘帽,全部脫貧,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強調,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工作,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支持貴州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貢獻更大力量。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易。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如何鞏固住、拓展好?面對這一新的重大任務,貴州怎麼干?

暢通開放通道,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

3月18日,汽笛長鳴,一列裝載輪胎、電子設備等貨品,共計35個大櫃的列車從貴陽始發,2天后抵達廣東深圳,再通過海運銷往海外。

這是“貴陽改貌—深圳平湖南”測試貨運列車,也是繼貴州至湛江港雙向貨運列車成功開行后,又一黔粵測試班列。

“瞄准珠三角、長三角,貴州正在暢通黔粵主通道,使用好北翼中歐班列、烏江航道,建設好南翼西部陸海新通道,布局完善多渠道多手段多層次的物流網絡,構建起‘一主兩翼多輔’的開放通道新格局,助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升級版。”貴州省商務廳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去年11月18日,一列直達中歐班列從貴陽駛出,標志貴州開行中歐班列實現“零突破”。而隨著烏江全線復航,黔貨出山、通江達海更加暢通。

“通四川、重慶,達湖北、上海,地處貴州腹地的開陽港,是全省水運大通道北入長江的門戶,年貨物吞吐量420萬噸。”貴州省開陽縣地方海事處處長段平介紹,港口計劃新建4個作業區,助力貴州融入“一帶一路”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既要大膽闖,又要主動改。貴州堅持發揮改革先導作用,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探索路徑。

“按照市場化、專業化要求,貴州相繼組建盤江煤電、磷化集團等8家大型國企。通過整合重組,企業主責主業更清晰,產業布局更優化,資源配置更合理,盈利能力持續向好。”貴州省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方東介紹,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解決了長期困擾企業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能增不能減的問題,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過去10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貴州創造了發展速度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的10年。”貴州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努力實現“年年有成效、5年大突破、10年上台階”的目標。

發展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

走進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連片翠綠的茶園躍入眼帘。“茶樹變成‘搖錢樹’,抱團發展的模式走對了!”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說,由黨支部牽頭成立茶葉合作社,帶動周邊7個村子發展2.3萬多畝茶園,大屯村如今人均年收入達1.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超過500萬元。

“以鄉村產業振興為重點,推動鄉村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貴州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將認真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把貴州打造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走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赫章縣興發鄉中營村偏遠閉塞,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從2016年開始,依托韭菜坪景區開發,老鄉們從鄉村旅游中找到了脫貧致富門路。中營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人均年收入已達2萬元。

近年來,貴州持續開展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人才和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貴州持續選派3.2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組建1萬支工作隊開展駐村幫扶,實現脫貧村等“五類村”全覆蓋。

“現在不光賣鮮果,還開發特色零食、化妝品和有機肥等產品。”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冊亨縣糯米蕉種植面積幾年間從6000畝發展到近10萬畝,為3.7萬多名農戶打開致富大門。冊亨縣副縣長歐陽川介紹,該縣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

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貴州因地制宜培育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茶葉、辣椒、刺梨種植面積全國領先﹔同時下大力氣延伸農業產業鏈,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5%。

推進深度融合,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

“每天看看手機,動動手指,大棚裡的溫度、濕度、酸鹼度等立馬掌握,還能根據數據得到管護建議。”銅仁市萬山區高樓坪鄉高豐農業羊肚菌基地內,負責人蔡芹正使用智慧農業系統查看羊肚菌長勢。

近年來,貴州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通過引入大數據,從一根絲到一匹布,整個生產環節都能精准把控,全流程信息化、數據化生產。”貴安新區恆力(貴陽)產業園總經理吳國良介紹,“現在上了3條生產線,管著倍捻機、織布機等6000多台設備,正全部開足馬力生產。”

在貴州中鋁鋁業有限公司指揮大廳,一系列設備運行數據實時顯示,這是採用物聯網技術建成的監測平台,生產過程實現可視化和自動化。

依托“千企改造”和“萬企融合”等工程,推進“貴州大數據試驗田+東部數字經濟創新探索”“貴州算力網絡樞紐+東部算力資源需求”“貴州雲服務基地+東部雲服務市場”等模式,貴州奮力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2021年,貴州數字經濟佔比達34%,增速連續6年位居全國前列。

“我們將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持續用大數據賦能實體經濟,努力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不斷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升級,為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堅持綠色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貴陽市南明河岸,一隻白鷺翩然飛起。岸邊步道上,市民紛紛掏出手機,拍下美妙一瞬。

今年3月18日,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指出,近年來貴州推進草海、南明河等綜合整治,生態環境保護取得較大進展,但一些流域、區域生態環境問題還比較突出。

針對反饋的問題,貴州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將堅決扛起抓整改的政治責任,更加強化長江和珠江流域水源涵養地的“上游責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創新實踐。

守好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森林覆蓋率達62.12%,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綠色經濟佔比達45%……2021年,貴州生態答卷成績亮眼。“我們將持續鞏固生態優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守牢兩條底線,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貴州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鮮明。”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4日 第 01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