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榜樣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打造“牛耕部落”探生態農業文明“新路”、組“網紅直播團”助邊遠山村農貨“出山”、繪“夢歌田園”促侗文化傳承“出新”、建“紅色講堂”奏基層理論宣講“大合唱”……黨的十八大以來,黎平縣堅持以新時代貴州精神、黔東南“三敢”精神為指引,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黎平縣聚焦榜樣引領,深入發掘、宣傳和選樹推出各類先進事跡。通過積極調整宣傳思路,轉變媒體視角,著眼基層,聚焦改革、創新一線,錨定“精神坐標”,選樹行業“標杆”,將基層一線引領發展、帶動創業的先進典型、鮮活實例作為選篩報道題材、選用宣傳素材主方向,積極探索、總結助推城鄉發展新路子。
截至目前,黎平縣已深挖、發掘和推出一大批敢於突破、勇於創新、大膽創業的先進典型,僅省級以上典型就達80人以上,省級以下更是不計其數。為進一步聚力、弘揚榜樣正能量,不斷激發各條戰線干事創業的“一池活水”,進一步不負時代、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營造了濃厚氛圍。
創“牛耕部落”——探生態農業文明“新路”
一座座精致的“牛棚”客棧,一個個保持原始風格的耕作場景,點綴在層層疊疊的美麗梯田間,在晨霧籠罩下若隱若現,如夢如幻,宛如仙境,令人流連忘返……
貴州省黎平縣尚重鎮洋洞村,曾是貧困村。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如今這個擁有一千多戶人家的古老侗寨,農耕文化煥發勃勃生機,還推動了鄉村旅游興起,“變身”成為世外桃源。
這裡,正是楊正熙傾心打造的傳統文明生態博物館——“牛耕部落”。2015年,楊正熙在村裡成立“貴州有牛復古農業專業合作社”,把村民們組織起來打造“牛耕部落”和“有機小鎮”,喂養耕牛,種植老品種水稻,在梯田邊修建“牛棚”客棧,發展傳統農耕文化體驗游,銷售原生態稻米等農特產品。
七年來,該地涵蓋鄉村有機農業、有機田園生活、生態休閑旅游等良性循環的“牛耕部落有機小鎮生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牛耕部落”每年有機稻米產值穩定在600萬元以上,旅游綜合收入1000萬元以上。在傳承中華農耕文化的同時,還為物種資源保護和糧食安全積累寶貴經驗,有效助推當地扶貧攻堅、鄉村振興。
每年春耕時節,家家戶戶開田犁地,形成七彩梯田“千牛同耕”的壯觀景象,猶如一幅古老的農耕畫卷,讓許多中外游客慕名而來,洋洞村的牛棚客棧和鄉村旅游也成為農民創收的新亮點。僅2020年,“牛耕部落”經營農產品實現總收入4700萬元,1397戶村民戶均實現增收2萬余元。
2018年,黎平縣洋洞“牛耕部落”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被列入貴州省省級農業園區。2019年,楊正熙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7月,“黎平縣創新推動傳統‘牛耕部落’的現代傳承”被《貴州改革情況交流》專刊刊發。楊正熙的先進事跡被中央省市主要媒體報道,洋洞村也因此成了國內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組“網紅直播團”——助邊遠山村農貨“出山”
借助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強大傳播力,一批“網紅城市”“網紅村鎮”先后進入公眾視野。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尚重鎮的蓋寶村侗寨,就是借助網絡傳播力,走入眾人視野的全新“網紅村”之一。
蓋寶村風景秀美,物產豐富,但因基礎條件差、交通阻隔、信息閉塞等,過去長期處於十分貧困的狀態。2018年5月,時任蓋寶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吳玉聖,為擺脫村裡貧困現狀,經深入走訪調研,全面摸清村情后,積極探索全村脫困路徑。
吳玉聖從一首傳說為“侗家七仙女”給侗寨傳下來的琵琶歌中找到靈感,提出“短視頻、直播+扶貧”全新模式,探索並組建了“侗家七仙女”直播團隊。團隊起初旨在直播一些當地民俗活動、宣傳本村民風民俗和民族文化,或拍攝短視頻,宣傳推介家鄉,讓外界了解。慢慢地,“侗家七仙女”在直播中,開始嘗試幫助一些村民賣黃姜、稻香魚、香米等農副產品,團隊的影響力迅速攀升,受到了外界極大關注。
短短3年,“侗家七仙女”團隊已開展各類公益直播800多場,在各大直播平台收獲粉絲400多萬,有效促進本地農產品熱銷。2020年,“七仙女”在一場直播帶貨活動中取得最好成績,短短3個小時網民參與量達900余萬,為家鄉帶貨銷售額攀升至1.37億元。
12月,《在大山深處挖掘對外傳播的寶藏——以貴州2020年<侗家七仙女>系列紀錄短片為例》入選中宣部“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蓋寶村也從一個無人知曉的邊遠侗族村寨,搖身一“變”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村”。
乘著網絡“直播帶貨”東風,黎平縣已有50余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建立網絡直播帶貨平台,覆蓋農特產品、民族手工藝品、餐飲、商貿、郵政、物流等行業。
繪“夢歌田園”——促侗文化傳承“出新”
“春天到好時光,布谷鳥叫催春忙;河邊楊柳冒新芽,春耕時節播種忙……”4月18日晚,“村姑阿香”借助某平台直播,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侗族姑娘與她一起,一邊演唱侗族大歌,一邊介紹侗鄉風情。潔白的銀飾、亮麗的侗裝、婉轉動聽的歌聲……不到兩小時,吸引了上百萬網友圍觀和粉絲點贊。
“我有生以來,講的第一句話,就是侗話﹔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侗歌。”“阿香”名叫張國丹,她從小受父母親影響,耳濡目染,對侗族文化有特殊的感情。侗族大歌沒有文字,侗歌靠口口相授,長輩們年紀大,年輕人隨“打工潮”大多已外出,侗族文化傳承面臨嚴峻考驗。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張國丹對侗族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信心更足。加之2015年深情摯愛著侗歌、侗戲的父親意外離世,更堅定了她傳承侗族大歌的決心。為傳承侗族文化,繼承父親遺願,在身邊親朋好友一片質疑聲和母親極力反對下,張國丹毅然踏上了回鄉的路。
“傳承侗族大歌對社會有價值,對自己有意義。如果我的青春有什麼閃光,那都是侗族大歌賦予我的。”張國丹自信地說。她將自家5畝農田改造成魚塘,起初隻為籌措一些活動經費。后來,她又承包果園300畝,並取名“夢歌田園”,開始將侗族文化宣傳從屏幕移向現實生活,融入日常點滴。
在果園裡,張國丹帶領村民栽種果蔬,賞閱花鳥,感受田園,播種文化,打造呈現侗家人辛勤勞作、生產生活的侗族文化體驗園。“我們唱歌是由心而發,不是表演,我更想吸引那些能沉下心來感受侗族文化魅力的人”。2018年,張國丹開始注冊短視頻賬號,將侗鄉美景拍攝后剪輯成短視頻,開始向外界展示侗族風情。
為最大程度暢通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讓更多人讀懂、聽懂和深入了解侗族大歌,她還將自己姐妹們集中起來,組建“夜郎公主”組合,用漢語傳唱侗歌,記錄侗家生活、傳播侗族文化,在短視頻平台上已收獲粉絲116萬、獲點贊884萬。
建“紅色講堂”——奏基層理論宣講“大合唱”
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的黎平縣,是以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又是中國革命老區,黎平境內以“黎平會議”、黎平會議紀念館、紅軍橋等為標志的紅色遺址遺跡眾多,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被納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021年6月,“全面盤活紅色旅游資源,高質量打造並提升核心紅色景區——貴州省黎平縣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編入國家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2021年10月,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黎平縣挂牌成立“張中俞工作室”,“張中俞紅色講堂”也開啟系列紅色文化宣講,標志著該縣紅色文化研究、紅色文化宣講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作為貴州省委宣講團成員、黎平會議紀念館館長的張中俞,早在1984年,就開始著手對“黎平會議”進行專門研究考察,他的畢業論文,正是以“黎平會議”為主題撰寫的。他長期潛心從事紅軍長征史、黨史、軍史、革命史的研究宣講工作,撰寫《銘記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等精品課程,為基層宣講員作理論宣講輔導,提升宣講員能力。
一直以來,張中俞致力於基層理論研究和宣講,經常深入農村、企業、機關、社區、軍隊、院校和科研站所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每年宣講200場以上,在全國多家刊物上發表長征史、黨史文章百余篇。在他的宣講推動下,“黎平會議”會址、少寨紅軍橋、南泉山烈士陵園等紅色遺址遺跡,已從以往注重加強保護,逐漸轉變為以黨史資政育人、利用黨史鑄魂育人上來。
如今,在黔東南紅色文化理論宣講領域,說到黎平,就會提及“黎平會議”,而談及“黎平會議”,就繞不開張中俞。現年56歲的張中俞,身形矯健、精神矍鑠,而就在2021年10月,他剛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這也是貴州唯一獲此殊榮的個人。
今天,在黎平侗鄉大地上,圍繞《國務院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和《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黔東南自治州“黎從榕”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實施意見》等重大歷史機遇,黎平縣各行各業涌現的無數先進感人事跡,無數榜樣力量,正持續成為引領時代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中共黎平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