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山村網紅上央視
——流量背后的美麗鄉愁

花甲老人在鄉間地頭挖著蕨根准備回家做成蕨粑炒臘肉﹔年輕人在鄉下山塘裡用背簍和漁網與肥美的鯉魚斗智斗勇……這些反映著貴州美麗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出現在不久前央視10套播出的《味道》節目裡。
節目中,銅仁市德江縣共和鎮煥河村的美食、美景與質朴的人情被一一展現。
節目裡的花甲老人是煥河村的張金秀奶奶,帶著主持人捕魚的是村民王進紅(樂樂),她倆可謂是煥河村的兩大“頂流”。
張金秀老人是短視頻平台賬號“黔東農倉”的主人公,擅長做地方傳統美食,她總是能就地取材做出許多特色佳肴。
王進紅(樂樂)每天穿梭在煥河村裡,帶著“古村樂樂”賬號的粉絲在這個傳統古村落的美景美食中進行“沉浸式”體驗。
視頻裡,她們洗菜的水井、做菜的土灶鍋、山谷間的魚水相歡、山上豐富多彩的可食用野菜、傳統別致的土家族建筑……翻出了人們心裡關於鄉村煙火的回憶,用流量把最美的鄉愁帶給網友。
這些鏡頭的背后是義派電商、雲圖時代團隊和它們的創始人丁浪。2018年至今,他用這兩個賬號,讓這個曾經封閉的傳統古村落被大家看見,給這裡帶來了從前不能想象的發展機遇。
當“流量”涌進古村
曾經的丁浪和許多貴州年輕人一樣,靠著努力讀書走出了大山。那些年,他在廣州讀書、畢業、就業。
就在他以為要一直背井離鄉做“打工人”的時候,2015年,德江縣要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
作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德江縣有許多優質的農產品和丁浪一樣渴望走出大山。一直想回家的他,決定利用這個契機,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德江做傳統電商賣貨生意。
但那時的農村還沒有開始規模化、產業化種植生產,貨源不穩定,再加上交通不便,讓時令水果蔬菜夏天不好走、冬天沒法走。
2018年,他的第一次創業失敗了,曾經熱情高漲的團隊也隻剩他孤身一人。
但也是那年,他猛地看到了短視頻流量中隱藏的“藍海”。
從短視頻訓練營的“紙上談兵”到“黔東農倉”的流量變現,他隻用了一年的時間。
煥河村在2013年被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封閉讓這裡保留著最原始的模樣,那口常年流淌的衛民井、保存完善的古建筑以及不畏懼鏡頭的張金秀奶奶,讓丁浪看到“這裡就是訓練營裡老師說的可以深耕垂直領域的地方”。
賬號開通的第一周,一條張金秀做南瓜花的視頻就獲得了百萬播放量和5.5萬點贊,這條視頻讓很多外地網友第一次知道了南瓜花原來可以做成吃的,還有不少人特意來村裡買。
轉向短視頻初期,周圍的人並不看好丁浪這種新興的創業方式,但是這朵南瓜花,讓他堅定了走下去的決心。
不到半年,賬號粉絲達到了30萬。2019年10月末,張金秀一條做紫薯的視頻獲得了千萬播放量,還幫助本地一家合作社賣出了5000單紫薯。
2019年底,他的團隊從1個人變成了4個人。
將“空心村”填滿幸福
2020年,“黔東農倉”賬號線上線下總銷售額達200萬元,蕨根粉、辣椒面等當地特色農產品通過張金秀和丁浪的努力走出了大山。
賬號朝著丁浪的預期不斷發展,但當賬號粉絲達到60萬左右時,他迎來了瓶頸。
“必須另尋他路!”
雖然“黔東農倉”已經有了帶貨的實力,但是想持續實現賬號變現,必須改變。
2018年貴州提出啟動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行動升級版。到2020年,貴州全省共建設改造農村戶用衛生廁所29萬戶,新建村級公共衛生廁所4369個。煥河村也升級了公廁、垃圾桶等基礎設施,消防設施、人行步道、文化休閑健身廣場也一應俱全。
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提升,丁浪的創業夢想也越來越大。“最開始隻想做一個帶貨直播,做著做著,我覺得我的創業不應止於此。”
2021年3月,“古村樂樂”賬號開始運營,內容定位有美食也有美景,能帶貨更要帶動旅游。
“古村樂樂”發的每一條視頻都帶上了煥河村的定位,“希望能帶著網友們從視頻裡走向現實的‘古村’”。
現在,“古村樂樂”已經是一個有百萬粉絲的IP,煥河村裡一度黯淡的土家族特色房屋上精美的浮雕與花窗重現光彩,衛民井淳淳的流水聲與游客的歡笑聲此起彼伏,余音繞梁。
“古村樂樂”與“黔東農倉”一起讓煥河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2021年,有7.5萬人到煥河村尋找鄉愁,全村旅游收入達到50萬元。村子為8家合作社和10來家企業提供了線上銷售和宣傳渠道,2021年銷售農產品400余萬元。
曾經隻有住戶的煥河村開起了第一間小賣部、第一家農家樂,還自發形成了“小吃一條街”。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看到家鄉的改變,也紛紛選擇回鄉創業,在家門口實現收入翻番。
曾經的“空心村”,如今塞滿了幸福和希望。
“原來我們這兒不通車,現在反而開始堵車了。”丁浪很開心地說,“這是我們在創業過程中最有收獲感的事。”
追逐88個“小目標”
佳績可喜,但丁浪沒有駐足停步。
“我想把這兩個賬號的發展模式帶到貴州的88個縣裡。”
丁浪說,他想走遍88個縣,在每個縣裡都找到一個有特色的村寨,在那裡因地制宜地帶出一個網紅,帶動當地的鄉村經濟和旅游發展。
去年,他走出了嘗試的第一步——團隊在德江縣沙溪鄉大寨村打造了另外一個短視頻賬號“古村28渡”,主人公是大寨村的駐村書記,定位是記錄村裡的家長裡短。
“我們主要拍攝記錄駐村書記在村裡處理村務、解決鄰裡糾紛等事情的過程,在視頻中引導大家改變觀念,提升自我。”
丁浪希望在外地打工的老鄉們能看到這些內容,並受到感染,願意回鄉創業,給村子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為了實現88個縣都“開花”的目標,他首先要解決的是團隊人員不足的問題,“現在最缺的是攝影、編導和主播。”丁浪坦言,由於在村裡工作條件比較艱苦,願意去的人並不多。
“我們不看重學歷與專業,更看重的是能力,並且要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一起走下去。”為此,他也特地找到了德江當地的貴州工程職業學院,希望通過與高校合作,尋找有相關才能的學生。
“88個賬號,每個賬號都做到100萬粉絲的話,需要88個團隊,未來需要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多。”丁浪說,如果將來這些賬號都能如願做起來,“8800萬粉絲,將會是多麼大的影響力呢。”
每個縣裡的特色或許是塵封已久的技藝,或許是特殊的地質地貌,又或許是明艷豐富的民族特色……多彩貴州的大地上,有豐富的色彩在等待他們追夢。(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祖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