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地方聯播

找准市場規律與群眾需求契合點

“馬路市場”整治多方共贏

2022年02月14日08:30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丁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這兩天,六盤水市鐘山區的天生橋易地扶貧搬遷點市場,又開市了。

“大伯,這個背簍多少錢?”“都是親戚,給50塊就行。”鐘山區南開鄉九龍村商戶吉勇德,正和金盆鄉天生橋村村民劉大姐熱絡地做買賣。

這個市場以前可是另一個樣子。

天生橋村民們清晰記得,該市場原來就在天生橋村干河小學附近的公路上,是名副其實的馬路市場。佔道經營、攤位雜亂、管理無序、安全隱患、噪聲污染等問題,讓過路車輛駕駛員和學校師生、家長很頭疼。

這個如何解決?金盆鄉黨委政府和天生橋村支兩委多方走訪調研后決定,充分整合馬路市場300米外,天生橋易地扶貧搬遷點的門面資源,將市場搬至搬遷點,既解決了學校周邊安全隱患,更為搬遷點帶來了“增收活水”。

說干就干!當地迅速制定盤活方案、成立領導小組、設立工作專班,2021年11月,馬路市場成功實現了一次性搬遷。

開市第一天,天剛亮,原來老市場的商戶王愛就和家人來到新市場擺攤:“這裡寬敞整潔,環境好,客人也多,生意很好做。我們都特別感謝政府。”

和王愛一樣,專賣廚具的天生橋村商戶李景明起了個大早,不到中午12點就賣出了500多元,他笑得合不攏嘴:“這個地方比老街好多了,人口集中生意好!”

商戶們對新市場贊不絕口,源於當地在市場規律與群眾需求中尋找到了契合點。

相關單位對搬遷點52個門面逐個清理維修,出台了前3個月租金和停車費全免的優惠政策,劃出活動攤位74個,還分別設置服裝百貨、餐飲小吃、肉禽果蔬三條街區,形成了以服裝、餐飲、農特產品三大業態為主,農具等中小業態為輔的農貿市場。

天生橋村發出門面攤位出租公告當天,52個門面、74個攤位被一搶而空,共收取租金20余萬元。據統計,市場人流量從原來的500余人增至1000余人,經營商戶從62個增至126個,年交易額預計比原馬路市場高出480余萬元,增長67%。

同時,新市場還劃出免費攤位50個,提供給43戶搬遷群眾自主經營。另開發保潔、保安、協管等10余個就業崗位,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專做苗族刺繡縫紉機生意的王天才瞅准時機,把手上經營多年的8個縫紉機專賣店轉讓了,將總店直接搬到天生橋易地扶貧搬遷點市場。如今,他每年不僅節約租金3000多元,還通過送貨上門、預約維修、網絡平台銷售等渠道,生意越做越紅火。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