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玉屏視窗>>地方動態

獅子口苞谷粉:一個侗族村寨的傳承與堅守

2022年01月14日14:2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敲打漏瓢。
敲打漏瓢。

冬日的㵲陽河在陽光照耀下,泛出星星點點的光,在玉屏河段一個叫做獅子口的河灣處,一排排竹竿架整齊的排列著,三五成群的人們正忙著整理竹竿架上的苞谷粉條,寒冬裡,河壩處良好的通風條件,此刻成了晾晒苞谷粉的絕佳場所,不一會兒功夫,十數列竹竿架上已整整齊齊的挂滿了粉條。

這裡便是遠近聞名的獅子口苞谷粉產地——玉屏侗族自治縣大龍街道鰱魚塘村獅子口組。獅子口這個寨子不大,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忙著趕制苞谷粉,空氣中彌漫著玉米的清香。

“我們獅子口組共50余戶人,截止目前,有超過80%的人家還在堅持手工制作苞谷粉。”該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吳小俊說。

因做工復雜、歷時長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獅子口苞谷粉傳統制作這門手藝也面臨著傳承難題,尤其是年輕人,留下來堅守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15歲就開始跟隨祖輩學習制作苞谷粉的舒忠義,就是這些堅守下來的年輕人之一,10余年來,從選材、發酵、磨漿、打芡,到最終晾晒的13個工序,他都親力親為。可就算如此,舒忠義還是沒有完全掌握苞谷粉的制作技巧,每次制作時,仍需父親和爺爺在一旁悉心指導。

制作苞谷粉,需在每年入春后將優質的本地玉米發酵6個月,才將發酵好的玉米,經清洗、磨漿、搞杠等工序,最后才能得到的高純度的苞谷澱粉。

接著,每年10月份入秋天氣轉涼后,才開始制作苞谷粉,因為這個時候的天氣便於苞谷粉的晾晒和保存。此時,把苞谷澱粉與水進行攪拌形成稠糊狀的面糊。採訪中,有著20余年豐富經驗的舒秀田一邊不時地兌水攪拌面糊,一邊介紹注意事項:“在攪拌面糊的時候,要嚴格注意水的用量,太多容易使面糊過稀,太少會過稠,都不利於粉條成型。”

面糊做好后,需把面糊放進漏瓢裡,通過不斷敲打,使面糊從瓢孔中成絲條不斷地向下均勻地漏出,落入開水鍋中煮熟。煮熟后的粉條,用長竹筷撈出降溫后,通過捋順、晾晒等工序,得到晶瑩剔透、細長均勻的苞谷粉。如此,成品獅子口苞谷粉的制作過程長達8個月。

舒忠義介紹,獅子口苞谷粉歷史悠久,具體成型於何時,誰也說不清楚,只是聽他爺爺輩說起,從康熙年間以前就一直存在,估計在三百年以上的歷史。如今,獅子口苞谷粉已成為玉屏侗家人逢年過節時必備產品,更是春節的年貨送禮佳品。

得益於獅子口苞谷粉良好的市場口碑和個人的經濟頭腦,舒忠義早在幾年前便與人合伙,組織了寨上幾個苞谷粉制作手藝人開了一家小型苞谷粉加工廠,開始苞谷粉規模化生產。

“臨近春節,我們苞谷粉的訂購量逐漸增多,春夏秋三個季節為銷售淡季,每個月的銷量為400斤左右,冬季是銷售旺季,每個月銷量能達到8000余斤,一年的銷量為3萬斤左右,每斤25元,總產值達到80余萬元。”舒忠義說。

2021年12月,侗家古法苞谷粉制作技藝正式被列入玉屏侗族自治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知這個好消息的舒忠義,心裡滿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想趁著這次機會,成立一個合作社,將村裡生產的苞谷粉條集中起來,通過電商進行銷售,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讓更多人學習和知曉侗家古法苞谷粉制作技藝,將這項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圖/文 龔永文、徐雪、黃明寬)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