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深化黨史學習教育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碧江區緊盯黨史學習教育目標任務,堅持立足本職崗位,著力在解決“一老一小”領域突出問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等五個方面下功夫,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際行動,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聚焦“一老一小”
全力提升老幼服務質量
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養老問題,碧江區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在燈塔街道矮屯社區、銅興街道響塘龍社區、正光街道打角沖社區等5個安置點內建設日間照料中心,配備按摩理療器、棋牌、電視、圖書等設施設備和社工。
此外,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培育一批以碧江區和苑老年公寓養老服務中心為代表的民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目前,全區已建成各類養老服務場所85個,其中養老機構16家,農村互助幸福院62所,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站7個。
為切實補齊群眾反映強烈的“入園難”“入園貴”、課后壓力大等教育短板弱項,碧江區大力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加快推進南岳清水灣幼兒園、響塘龍幼兒園、銅仁市第八幼兒園、銅仁市第九幼兒園、銅仁市第十一小學、南長城小學等改擴建項目,目前南岳清水灣幼兒園、響塘龍幼兒園、銅仁市第九幼兒園、銅仁市第十一小學、南長城小學已建設完成,新增學位2430個。
結合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四點半課堂”志願服務活動,用愛和陪伴為孩子們打造“第二課堂”。積極落實課后服務政策,各中小學校根據本地特點靈活安排課后服務時間、依托鄉村少年宮開展多形式課后服務,切實豐富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特別是5000余名留守未成年人課后生活。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碧江區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主體融合、業態融合、利益融合,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該區投資65萬元在環北街道清水社區實施“物流中轉站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項目”,項目採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與清水社區、板橋社區38戶脫貧戶建立利益聯結,對每年所提取的分紅,按照“82”模式進行分配,即20%由村集體提取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另80%按照差異化分紅的方式分給板橋、清水兩個社區38戶脫貧戶。
該區探索“旅游+產業”模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錦江街道茅溪村緊扣“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理念,在原有農業產業優勢下,通過村民入股開設農旅自助採摘園,同時依托500畝壩區向周邊擴展,打造集觀光旅游、游泳健身、山地越野、水上兒童樂園等為一體的生態親子旅游體驗中心。每年接待省內外游客10萬余人次,產值達1500萬余元。漾頭鎮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組織實施大坪文旅示范項目、黃土坡民宿等旅游項目,依托茶院山耕讀文化、隱居文化、徐氏文化、龍文化,衍生了龍舟大賽、龍抬頭·到漾頭、品龍王宴、全竹宴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推動旅游大提質,促進旅游資源開發。
大力發展以柑橘、黃桃、葡萄等傳統產業和魔芋、食用菌以及中藥材、青蛙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推動產業規模化。同時,引進銅仁市碧江區晶薈農業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在九龍村流轉2200余畝土地發展魔芋、黃精產業,輻射帶動該鎮貧困勞動力300余人就業務工。
立足“四化”開新局
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
今年,碧江區立足“四化”開新局,先后制定“四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以及《碧江區老城提質三年行動方案》《碧江區新區擴容三年行動方案》《碧江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為碧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發揮資源優勢強工業、區位優勢強城市、特色優勢強農業、生態優勢強旅游。立足資源稟賦,推進產業大招商和工業倍增行動,加快構建“1+3+N”產業體系,大力支持金瑞新材料、同德藥業等企業技改擴能,加快建成農夫山泉、好彩頭二期工程,幫助企業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搶抓機遇,投入資金2500萬元,改造集中連片老舊小區5個惠及群眾5807戶,實施棚改5個惠及群眾3327戶、背街小巷35條,打通第一商業大道斷頭路,完成桐梓巷斷頭路、開發區民園菜市場市政道路改擴建,實施濱江大道、銅興大道提質改造,新建健身步道5.3公裡,改造提升沿江步道2.6公裡,切實改善群眾居住生活條件。
在農業現代化方面,新建高標准農田1.3萬畝,種植糧食作物15.52萬畝,果蔬32.44萬畝,年出欄各類家禽12萬隻,新增農業龍頭企業5家、家庭農場10個、合作社27家。
在旅游產業化方面,全面推出中南門歷史文化旅游區、紅董農旅小鎮新景區、樹蛙部落二期、許韻蘭公共閱讀空間、黔繡非遺傳承館等精品景區,搶抓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帶動紅色旅游深入發展。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
構建優質高效服務系統
碧江區政務服務中心以幫助企業群眾解決急難盼為工作目標,以“提升政務服務能力”為抓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結合“跨省通辦”“全省通辦”“一窗通辦”“一網通辦”改革,著力構建優質高效服務系統。探索打造紅色審批鏈黨建品牌,推行亮明黨員身份、亮明工作牌、亮明崗位職責“三亮”工作模式,加強黨員干部規范化教育管理。全面實施“前台綜合受理、后台分類審批、窗口統一出件”的工作模式,實現區級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一窗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實現100%全覆蓋網上可辦率。設立“為民服務站點”“自助服務區”等便民設施,設崗定點配備專人引導服務,設置“黨員先鋒崗”,組織黨員職工為企業、群眾提供咨詢、引導、陪同和代辦服務。
自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共為群眾幫辦代辦325件,服務群眾2504人。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中心通過整合部門自助終端,合力建設銅仁市“7x24小時政務服務站”,從事項申請、材料自助提交、不見面審批、証照共享等方面進行深度優化,打造政務服務“簡易事自助辦”。
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碧江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創新“楓橋經驗”,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社區治理模式,探索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正光街道打角沖社區實施“黨建初心、治理安心、服務精心、發展信心、文明愛心”五大行動,探索“六在網中”易地搬遷社區治理新模式,建設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實現群眾心安在社區。
響塘龍社區積極構建“黨建+物業”一體化服務平台,實行“黨建引領+組織建設”“黨建引領+多元共治”“黨建+多彩活動”,構建起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社會組織、聯建單位共同參與的治理架構,形成“人在社區、心在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的城市社區建設新局面。(毛阿琴)
來源:銅仁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